
江西省最美书记校长梅军水意外去世
【江西省最美书记校长梅军水意外去世】11月11日消息,江西省临川第三中学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临川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梅军水同志,于2025年11月10日上午10时38分,和学校校长、总务主任一起在学校教学楼顶楼平台查看屋顶漏水情况时不幸意外坠楼,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8岁。校方介绍称,梅军水为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慈,始终以高标准严于律己。工作中,他勤勉敬业、恪尽职守,且极具改革魄力与创新精神。在其任职的每一所学校,他都推动实现了崭新的变革与跨越式发展,因而深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敬重与爱戴。曾获得“江西省最美书记校长”“抚州市名校长”“抚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抚州市先进工作者(劳模)”“抚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临川区名校长”“临川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85年的夏天,刚从师范毕业的梅军水站在临川区最偏远的龙溪乡中学操场边,看着斑驳的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印,暗自立下誓言。这个来自普通农家的年轻人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阶梯。在龙溪乡任教的七年间,他不仅创下连续五年中考语文平均分全区前三的纪录,更创造性地将当地采茶戏融入语文教学,让《背影》《荷塘月色》等经典课文随着乡音传遍山野。
2001年调任临川六中副校长时,面对城区学校普遍存在的"重分数轻素养"倾向,梅军水主导推出"星光计划"。他亲自设计"学科+特长"双轨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等领域绽放光彩。三年后该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斩获金奖的消息,让这所曾经的普通中学一跃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标杆。
在担任临川二中党总支书记期间,梅军水面临的是老牌名校的转型阵痛。他力排众议推行"青蓝工程",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机制;首创"家长观察员"制度,让教育透明化理念深入人心。当这所学校连续八年保持高考一本上线率全市领先时,《中国教育报》曾以整版篇幅报道其管理经验。
2019年接手临川三中时,摆在这位新任书记面前的局面颇为棘手:校舍老旧、生源流失、教师队伍士气低落。梅军水用三个月时间走遍校园每个角落,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食堂窗口不足""实验室设备陈旧""操场排水不畅"......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成为他开启改革的第一把钥匙。针对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梅军水创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理念。他带领团队将废弃的自行车棚改造成创客空间,利用楼梯间打造开放式书吧,甚至动员美术教师将原本单调的墙面绘制成文化长廊。这些投入不大的改造项目,却让校园焕发出惊人的活力,学生们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连走廊都成了学习的乐园。"
在教学管理方面,梅军水推行"精准教学"策略。他组织教师团队研发"学情诊断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辅导;推动跨年级教研共同体建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三年间,该校本科上线率提升27%,艺术类考生重点院校录取人数翻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他与教师们研讨的身影。梅军水的办公室永远向师生敞开,桌上那杯常年飘香的绿茶见证了许多重要决策的诞生。有位高三班主任回忆道:"梅书记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有一次他发现某个班级异常沉闷,主动调整课程安排并亲自开展心理疏导,最终那个班在高考中创造了奇迹。"
在同事们眼中,梅军水身上有着矛盾却又和谐的特质:他坚持原则从不妥协,却又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他重视制度建设,但更相信人心的力量。每年教师节,他都会亲自给退休教师写亲笔信;每逢学生生日,教学楼的电子屏总会跳出温馨祝福。这种润物无声的管理智慧,让临川三中形成了独特的"家文化"。2024年启动的教学楼修缮工程,是梅军水牵挂的最后一项重点工作。那些日子里,人们总能看到他在脚手架间穿梭的身影,听到他反复叮嘱:"一定要选用环保材料""楼梯扶手的高度要符合人体工学"。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时,他坚持要亲自检查每个细节,却没想到这次例行巡查竟成为永别。
追悼会上,学生们自发折叠的千纸鹤挂满礼堂,其中一张卡片上写着:"梅书记,您总说要把最好的给孩子,现在我们终于懂了。"抚州市教育局在悼词中评价:"梅军水同志用生命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他的离去是江西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梅军水的办公桌上,那本翻开的《给教师的建议》永远停在了第217页,旁边放着他尚未完成的教育随笔手稿。窗外的香樟树依旧葱茏,就像他播撒在赣东大地的教育火种,将继续照亮无数求知者的前行之路。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守望者,用五十八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情怀,永远不会随着生命的消逝而褪色。
当夕阳再次洒在临川三中的校园里,那些经过改造的教学楼、欢笑奔跑的学生、伏案工作的教师,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梅军水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智慧,如同种子般深植在这片热土,等待着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将其发扬光大。这或许就是对一位教育守望者最好的告慰——他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在育人路上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