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元变199元?是省钱还是套路 6000元“苗药”实为普通食品,主播宣称能“溶栓”!
创始人
2025-11-11 21:03:25
0

6000元变199元?是省钱还是套路

  【6000元变199元?是省钱还是套路】“所有想要半只脚踏入上流社会的,所有想要加入我们的,打上一个‘想要’可以入围本轮竞拍。” 在名为 “路易某某” 的直播间里,主播身着笔挺衬衫,戴着纯白手套,手持拍卖槌,俨然一副高端拍卖师的派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看似高端的拍卖,卖的却是蜜汁手扒鸡、大薯条等低价商品。而更隐蔽的价格陷阱和营销套路,正在一些打着 “为家人们谋福利” 旗号的直播间里频频上演。​

  在名为 “方小芳” 的直播间里,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正在上演。​一位自称 “苗药” 厂家负责人的男士一身西装,因 “犯下的错误” 站在主播小芳身后毕恭毕敬地道歉。他介绍他们的 “安宫小秘丸”,“6000 元 10 瓶,我们可以给咱们直播间家人们省 1000 元,5000!”​随后,剧情陡然反转。主播小芳强势表示:“原不原谅你不是我说了算的,我们家(粉丝)姐姐说了,原谅可以,你得拿出诚意来。你这就算 6000 块、7000 块我们都能买,我们姐姐兜里都有钱,但我就要你一个态度。600 能不能给?”​

  在主播的 “步步紧逼” 下,厂家负责人仿佛下了巨大决心:“不要 600,不要 500,300 都不要,改价 199 元!拍下多发 2 瓶一共 12 瓶!”​就这样,6000 元的产品短短几分钟内 “跳水” 至 199 元。这种剧情式带货,通过编造看似真实的场景,利用观众的心理变化促使其下单。​比戏剧性降价更值得警惕的,是对商品功效的鼓吹。​

  一位自称苗族形象大使、“苗药” 研发负责人的女子,在直播间里操着浓重的北方口音,声情并茂地推销道:“你们有没有看见过‘左手六,右手六加一’的,走道一颠儿一颠儿、嘴歪眼斜的?我们产品就是专门针对这些情况,这里梗、那里梗的。”​言语间,她用手指脑部和心脏的动作配合,暗指其商品是针对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并表示可增强细胞活性、促进全身循环,甚至起到 “溶栓” 等作用。很快,商品在直播间卖出数百单。​然而,负责人口中的 “神奇” 药丸,配料表、成分表信息均不详。当记者联系客服要求发送成分表时,客服避而不答,仅表示 “本品属于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记者下单购买并仔细翻找商品详情信息后才发现,该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为食品类。这意味着,这款宣称能溶栓、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品,实际上只是普通食品。​直播间里,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主播常声嘶力竭地喊着 “最后 100 件售完不补,家人们需要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倒数三个数,三、二、一,上链接!” 随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库存数字飞速减少,消费者小林来不及多想,迅速按钮并支付。​然而,第二天,在同一直播间,同一件商品又一次上架,还是 “最后 100 件售完不补”。当她留言询问客服,对方告诉她,“昨天确实只剩 100 件了呢,但大家需求热烈,今天又紧急调来了新货” 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是陷入了一场文字游戏。​

  有水分的不仅是库存。在号称某大牌代工厂直播间里,市民江女士看上了一套运动装。当她询问主播是否有运费险时,主播立刻给出了积极回应:“第一次下单并在直播间留言的宝子,后台给备注运费全包”。​江女士兴冲冲地下了单,但说好的包运费险,到了客服却不认账:“主播说的是包发货运费,不是包退货运费哦”。​在一些直播间里,甚至服装材质也玩起了含糊其辞。白领晓洁在一家女装直播间里看上了一件自称 “厚实羊毛面料” 的外套。晓洁在直播间问了两遍 “羊毛含量多少”,客服都没有回应。​问到第三遍时,客服只在评论区避重就轻地回复了句 “七天内发货”。当晓洁想再质疑时,却收到提示 “您已被踢出该直播间,无法再次进入”。​晓洁在商品详情页翻找许久,终于在 “商品参数” 一栏下看到了材质成分 —— 涤纶 94%,羊毛 6%。​

  这个 “双 11”,算法推送带来的 “千人千价”、红包满减后的最低价谜团,也让不少消费者在收货前后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维权 “迷宫”。​“同一家店,同款商品,我和同事看到的价格竟然相差 40 多元!” 几天前,刘女士在选购一款咖啡胶囊时发现了这件怪事。她的页面显示 166.32 元,同事却只需 125.32 元。​“我们都是 88VIP,也都不是这家店的会员”。刘女士联系客服后,对方将差价归因于 “积分兑换”,但这个解释让她难以信服。​

  赵女士同样被价保问题困扰。今年 “双 11”,她特意在某知名主播直播间蹲守,以 104.06 元购入一件背心,“原价 169 元,觉得挺划算”。​没想到两天后,她发现同款在旗舰店直接购买只需 96.3 元。“那我之前何必花时间蹲守直播间?” 虽然平台规定预售商品应全程保价至 11 月 11 日,但客服以 “价差来自红包” 为由,拒绝了她的保价申请。​林女士的经历则更典型。她 10 月 20 日下单的商品,陆续收到货时却发现全部降价。“才两天时间,总价就差了五百多块”。​面对她的质疑,客服始终用标准话术回应:“红包、消费券、购物券、限时直降等优惠,属于平台限时促销补贴,不支持价保”。​

  今年 “双 11” 直播间凸显的临期产品问题,也引起许多消费者不满。​

  近日,温女士在直播间购买的两瓶面霜,到手发现保质期均不足一年,赠品面膜也即将到期。“客服说是随机发货,建议 4 至 6 个月内用完。但店铺有什么权利决定顾客的使用时间?” 她认为,销售临期产品并非不可,但应在显著位置告知。​在社交平台上,类似投诉不少。“完全没想到知名店铺会在‘双 11’卖临期产品!” 网友 “太 X 下” 表示,面膜本来应该有三年有效期,可她购买的保质期就在 26 年,“我‘双 11’就是为了囤货才买的啊,这合理吗?”​

  面对直播间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营销套路与维权困境,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占领提醒,消费者应在直播购物时保持理性,不轻信口头承诺,避免在主播营造的紧迫氛围中冲动下单。​在购买前,需注意查看用户评价和商家资质,优先选择正规平台和信誉高的商家,并尽量要求查看商品的实物图片。​当遭遇商家、主播在直播带货中通过 “文字游戏” 打擦边球,口头承诺与实物不符、暗示性语言规避违禁词等情况,他建议消费者要留意保存包括直播录像、订单详情、支付凭证、客服聊天记录在内的完整证据链,以便维权时使用。​

  针对 “千人千价” 现象,赵占领分析,从法律角度看,若价格差异是基于消费者个人数据滥用所形成,例如无正当理由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价格的,则构成 “大数据杀熟”,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平原则。​

  有消费者反馈,其花费上百元购买的 “安宫小秘丸”,包装十分简陋,“看起来像‘三无’产品,不敢下口”。而这款产品,正是从 6000 元 “跳水” 至 199 元的那款 “神奇苗药”。​在直播间光鲜亮丽的背后,价格魔术与营销套路正在不断升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