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男子在国外遭勒索给10张练功券解围 遭持枪勒索“机智解围”,网友:以后得10张起步了!
创始人
2025-11-11 20:03:26
0

  男子在国外遭勒索给10张练功券解围

  【男子在国外遭勒索给10张练功券解围】11月11日报道,中国小伙在坦桑尼亚遭持枪勒索,用10张“练功券”机智化解,“他没有明确跟我提到money这个字,我也没有明确提到money这个字。所以他向我要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不是钱,我给了他一些纸,他接受放行了。”在坦桑尼亚经历持枪勒索的刘先生回忆起不久前那惊魂一刻,依然心有余悸。这种银行点钞比赛专用的道具,成了他在海外遭遇勒索时的“护身符”。有网友表示:“万一有认识的不会被biubiubiu吗?”“这种是一次性的应对策略,老外很快就会学精”“这会不会把以后的国人给害了,这小子发现后会变本加厉了,起步要十张真的”“为什么老外老是针对我们?”近期,类似刘先生在坦桑尼亚遭遇的安全事件并非孤例。在南非约翰内斯堡,3名涉嫌绑架中国公民的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击毙。这些嫌疑人不仅涉嫌在今年6月绑架一名中国公民,还于上周试图在豪登省绑架另一名商人。南非警方的行动从侧面反映了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活动之猖獗。在泰国芭堤雅,一名中国男子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4名自称警察、身穿黑衣的男子持枪绑架。这些假警察使用枪支实施犯罪,最终勒索了受害者超过23万泰铢的财物。冒充执法人员的犯罪团伙,已成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一大威胁。

  这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极为狡猾,他们常常巧妙地利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来达到非法目的。在坦桑尼亚这片土地上,刘先生就亲身遭遇了这样一群别有用心的武装人员。这些武装人员并未直接明言“要钱”,而是通过一系列隐晦的手势以及看似合理的借口,不动声色地进行暗示勒索。刘先生无奈地坦言,在坦桑尼亚短短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这已经是他第四次遭遇类似的索贿事件了。

  回顾此前几次经历,对方往往会抛出诸如“肚子饿了,给点钱不然你走不了”这类看似荒诞却又让人难以拒绝的借口,堂而皇之地索要少量钱财。这些犯罪分子深谙作案之道,常常精心挑选偏僻的路段,以检查证件为幌子,仔细寻找受害者可能存在的漏洞。他们充分利用受害者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害怕麻烦等心理弱点,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威慑,让受害者在恐惧与无奈中乖乖就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犯罪分子大多以团伙形式作案。就拿在坦桑尼亚勒索刘先生的那个团伙来说,成员多达六人之多,而且每个人都携带武器,气势汹汹,让人不寒而栗。而在泰国,也有一伙假警察作案,他们分工十分明确,从前期观察目标、制造作案机会,到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后续的逃脱,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让人防不胜防。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国民海外旅游、经商的频率日益增加,这在客观上无疑增加了中国公民在海外面临的安全风险。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在今年9月专门发布了安全提醒,明确指出在坦中国公民遭遇盗抢案件时有发生,提醒同胞们务必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切不可掉以轻心。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也在“五一”假期来临之前,及时发布提醒,呼吁出境的中国游客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部分犯罪分子由于对中国缺乏深入了解,形成了“中国人有钱”的刻板印象,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海外中国公民更容易成为他们眼中的“肥羊”,成为犯罪目标。再加上语言障碍、对当地法律不熟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公民在海外有时就像黑夜中的明灯,显得更为“显眼”,自然而然也就更容易被那些心怀不轨的犯罪分子盯上。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海外中国公民也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拿刘先生来说,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化解那次危机,得益于他行前的充分准备。他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了解到不少国人在国外遭到非法索贿的情况,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类似状况,他特意准备了“练功券”这种特殊道具。这种练功券外观与真币极为相似,是银行点钞比赛的专用工具,但实际上并非真钱,一般人很难辨别出来。在关键时刻,刘先生凭借着这些“练功券”,巧妙地应对了犯罪分子的勒索,成功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安全。

  中国驻外使领馆也持续发布安全提醒,建议在坦中资企业、机构和中国公民保持警惕,加强安全防范。这些提醒包括:提升安全防范意识,注意观察周边环境,夜间尽量结伴出行;谨防各类诈骗,不轻信“高价收汇”;避免从事与签证种类不符的活动。掌握应急联系方式同样关键。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86-10-12308)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24小时服务,成为海外游子的“生命热线”。

  事后,刘先生在本地华人社区分享了这段经历,收到了不少热心同胞的私信,提醒他哪些街道需要避开,哪个时间点不要外出。这些看似简单的经验,可能是用教训换来的。随着中国节假日来临,海外出行将迎来高峰。无论选择何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平安回家”才是最终目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