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价格频繁波动,保价形同虚设!
创始人
2025-11-11 19:02:45
0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 这已成为 2025 年 “双十一” 期间许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当第 16 个 “双十一” 购物节来临,消费者们拿出计算器、下载比价软件,变身 “精算师”,却在商家 “先涨后降”“千人千价” 的套路中疲惫不堪。来自湖北的李霞对此深有体会。为赶上今年 “双十一” 优惠,她早在 10 月初就将所需商品加入购物车,“没想到,价格不降反升”。2025 年的 “双十一” 大促比往年来得更早。10 月初,刚刚结束中秋节,还在国庆促销期的电商平台,就已开启 “双十一” 预热活动。

       消费者赵莫 10 月 14 日在某电商平台一药业店铺看中了一盒 125g 的龟甲胶,价格显示为 588 元。她决定等待 “双十一” 活动,期待更多优惠。然而,10 月 20 日一早,她发现购物车中的龟甲胶优惠前价格已涨至 818 元,券后价也变为 684.58 元。页面显示 “部分优惠活动变化,导致价格变化”。更令人困惑的是,11 月 9 日,记者用不同账号查询此款商品,页面均显示优惠前价格为 818 元,但不同账号查询到的叠加优惠券后价格各不相同 —— 一个显示为 498.11 元起,另一个则为 577.72 元。

  张蓓也有类似经历。今年 9 月,她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双高跟鞋,成交价格为 289 元。咨询客服得知 “双十一” 期间将 “立减百分之十五” 后,她申请了退款等待促销。结果到了 “双十一” 活动期间,这双鞋的价格不降反升,涨到了 329 元。

  来自上海的孙可遭遇了更剧烈的价格波动。10 月 27 日,他将一款剃须刀头加入购物车,当时到手价 260 多元。四天后,同一链接、同一规格的商品,到手价竟飙升至 590 多元,翻了一倍多。更让他困惑的是,两分钟后刷新页面,到手价又降至 280 多元。而商品原价也在同一链接下经历了 “过山车”:从 317 元涨至 670 元,又降至 523 元。“我能理解到手价因优惠活动变化,但商品原价怎么也能随意变动?” 孙可质疑道。对此,平台客服仅回应:“商品价格由商家自主制定,平台无法修改”。

  石遥长期在同一家旗舰店购买同一款猫粮,今年 “双十一” 期间到手价为 332.6 元。她对比近一年订单发现,6 月底同款到手价为 325.88 元,5 月底为 289.84 元,3 月底为 313.79 元。“价格忽高忽低,多少钱买到全凭运气,没想到‘双十一’期间竟然是全年最贵,” 她无奈表示。

  “千人千价” 现象成为今年 “双十一” 又一大争议焦点。江苏的冯科在一天之内经历了价格的 “过山车”。10 月 31 日早上 7 点多,某品牌珐琅锅在某平台的结算页面显示到手价为 420 多元。到了中午,价格涨至近 530 元。当晚 8 点活动正式开始,他发现 “活动价” 与早上价格完全一致。认为该店 “不靠谱” 的冯科转而找到该品牌的另一家授权店铺,发现同款珐琅锅到手价为 355 元。但当他准备下单时,结算价突然涨到 372 元。而他把链接发给朋友后,朋友的手机端显示价格仍为 355 元 —— 最终,他只能让朋友代为下单。

  李霞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她在某电商平台有两个账号,一个有会员,一个没有。按常理,会员应享受更优价格,但实际对比发现,非会员账号中的商品价格往往更低。“没有明显的折扣或优惠券差异,但页面显示价格就是不一样,” 她表示。

  优惠规则的复杂性让消费者不得不变身 “精算师”。北京的何静被各种优惠券 “绕晕了”。10 月初,她将某品牌吹风机加入多个电商平台购物车,打算对比后选择最优惠的平台下单。“但比来比去,价格都比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价格高,” 何静说。后来她发现,在某平台反复浏览页面,会弹出优惠券;在另一平台 “来回刷”,则可能弹出 “优惠礼包蛋”。最终,她以 385 元在某平台购得吹风机,整个过程 “非常复杂,也很耗精力”。

  石遥于 10 月 24 日下单了 20 余件商品,里面有大量并不需要的凑单商品,只为把一张 9 折券全部用尽。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 “有的商品加购后显示了优惠分摊金额,9 折券抵扣的金额也增长了,但到手价反而比之前贵了”。她购买的一件羽绒服券后价是 895.52 元,当晚她无意中发现,若用同样的 9 折券只购买这一件羽绒服,券后价是 867.45 元,两者差了 28.07 元。

  “保价” 服务本应是消费者的 “定心丸”,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 “形同虚设”。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 “双 11 价保” 发现,相关投诉已达上万条。多名消费者投诉称,“双十一” 期间购买的商品并未如商家承诺为 “最低价”,提出价保申请后,商家以 “平台优惠券、赠品不参与价保” 或 “早买早享受” 等理由拒绝。更有甚者,通过下架商品或更改链接来规避价保责任。

  北京的王某在活动初期支付了十几笔定金,“当时还以为捡了便宜”。到 10 月 20 日付尾款时,却发现多件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高于预估价。例如,某款吸尘器在预售页面显示 “到手价不高于 899 元”,实际支付时却需 1099 元。客服解释,899 元的价格需满足 “前 1 小时付款”“叠加平台券” 等条件。

  有着十多年电商运营经验的李旺透露,“双十一” 活动期间,备受争议的先涨后降与平台规则和店铺的运营策略有关。“平台活动频繁,但活动力度不同,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产生波动,” 李旺说。

  另一名在某电商平台经营店铺超过十年的商家王雪表示,平台要求商家报名 “双十一” 活动时商品的标价不得高于校验期内价格。所谓校验期价格是指近日规定时间段内商品的最低标价。王雪透露,“有些商家平时会使用打折工具(优惠券)等,在活动期前将其取消,以便将最低价留到‘双十一’”。

  电子商务专家郭涛分析认为,“先涨后降” 等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消费者和商家在对价格的认知上存在冲突,平台对价格的监管也并不完善和规范。

  “有没有人觉得‘双十一’特别焦虑。”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临近‘双十一’,各种平台的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害怕错过最便宜的东西…… 每天都在各平台上比价,感觉很焦虑很难受,但是很难停下来”。面对层出不穷的价格套路,消费者们也越来越理性。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统计显示,2025 年双 11 预热期,消费者平均加购停留时间达 18.6 分钟,较 2020 年增加 11 分钟;比价类 APP 下载量同比增长 47%,“双 11 避坑指南” 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 50 亿次。

  “消费者的理性是被一次次套路逼出来的,” 电子商务专家郭涛表示。

  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12315 中心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 “双十一” 期间要 “辨清价格迷局,莫被优惠‘套路’”。提示中指出,近年来,“先涨后降”“大数据杀熟”“价保虚设” 等价格陷阱仍是投诉焦点。郭涛认为,针对种种价格乱象,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比如构建透明的规则、简化优惠券的计算逻辑、规范商品在正常范围内标价、推行价格溯源等。

  走过 16 个年头的 “双十一”,从最初的 “熬夜剁手” 到如今的 “提笔算账”,消费者们变得越来越理性。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买个东西要过一关又一关,参与‘双十一’这么多年,第一次感觉心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