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价格频繁波动,先涨后降、优惠券规则复杂导致价格不一!
创始人
2025-11-11 13:04:42
0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近日,本应是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享受实惠的日子,然而,一场关于价格乱象的讨论却在网上持续发酵。“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登上热搜,众多消费者纷纷吐槽,在这个号称“全年最低价”的购物节里,自己不仅没享受到实惠,反而陷入了复杂的价格陷阱,到手价格如同雾里看花,充满了不确定性。“双十一”前夕,不少消费者早早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满心期待着活动期间的优惠。然而,等来的却是价格的悄然上涨。杭州的赵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糟心事,10月14日,她在某电商平台一家药业店铺看中了一盒125g的龟甲胶,价格显示为588元,还能领取10元优惠券。想着“双十一”可能会有更大优惠,她便决定等活动开始再下单。可10月20日,当她再次查看购物车时,发现该商品优惠前价格竟涨至818元,券后价也变成了684.58元。赵女士询问客服,客服却坚称588元一直是原价,赵女士看到的价格“可能是系统出问题了”。像赵女士这样遭遇“先涨后降”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北京的张女士也有类似经历,9月,她在某电商平台一女鞋店铺购买了一双高跟鞋,成交价格为289元。她询问客服“双十一”期间是否有活动,客服回复“立减百分之十五”。张女士便申请了退款,打算等活动时再买。可到了“双十一”,她发现这款鞋价格涨到了329元。当她向客服质疑时,客服却称“鞋子原价一直没有变,只是活动力度不同,都是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活动价”。电子商务专家郭涛分析指出,“先涨后降”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消费者和商家在对价格的认知上存在冲突,平台对价格的监管也并不完善和规范。商家为了在“双十一”期间营造出大幅降价的假象,吸引消费者购买,往往会提前抬高商品价格,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除了“先涨后降”,优惠券使用规则复杂也是导致消费者到手价差异巨大的重要原因。今年的“双十一”,平台虽然宣称玩法简单,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各种平台券、商家券、直播间红包等组合,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难以计算最终到手价。

  上海的石女士在“双十一”期间就为了使用一张9折券伤透了脑筋。10月24日,她下单了20余件商品,里面有很多并不需要的凑单商品,只是为了把这张9折券全部用尽。“我每勾选一样,就会显示9折券已抵多少钱,本张券剩多少可用,我一直加购了20多件,直到9折券用尽。”石女士说。在这个过程中,她还发现,有的商品加购后显示了优惠分摊金额,9折券抵扣的金额也增长了,但到手价反而比之前贵了。她购买的一件羽绒服,券后价是895.52元,可当晚她无意中发现,若用同样的9折券只购买这一件羽绒服,券后价是867.45元,两者差了28.07元。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她购买的两双鞋的订单中,她只好全退了重新下单。

  《IT时报》记者的测试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同一时间,使用四个不同的淘宝账号搜索并将同一款标价129元的商品加入购物车,其中三个账号开通了88VIP,一个没有。结果,结算时出现四个不同价格:最贵的104元(无88VIP),最便宜的76元(叠加88VIP九折券+随机红包),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整整差了28元。进一步对比发现,主要的差异来自88VIP及随机红包。但即便同为88VIP用户,不同账号之间的价格仍相差了17元。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些账号都未主动参与平台抢红包活动,价格差异似乎完全由平台系统“随机”决定。

  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很多商家推出了“全程价保”服务,承诺若消费者在购买一段时间内发现商品降价,可申请退差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价保服务却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导致实际保障效果有限。

  广州的王先生在“双十一”活动时,用优惠价购买了一款“深层清洁”的洗牙器。使用后发现,其水压强度根本达不到宣传的效果。他要求换货时,商家却称现在已经恢复原价,如果要换货,需要补上活动期间100多元的差价。

  即便部分商品在价保期内降价,消费者也很难顺利拿到差价。因为很多平台的价保服务不包含优惠券、购物金等优惠方式,而商家往往通过这些方式降价。例如,上海的李女士在“双十一”期间购买了一款护肤品,当时使用了各种优惠券后价格比较实惠。可没过几天,她发现该商品又推出了新的优惠活动,价格更低了。当她申请价保时,商家却以“新优惠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退还差价。

  “双十一”购物节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从最初的简单促销,到如今的复杂规则和价格乱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疲惫和困惑,也损害了购物节的公信力和商业生态。

  平台和商家应该认识到,消费者需要的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段,而是一个透明、简洁、公平的购物体验。平台应承担起更多责任,构建透明的规则,简化优惠券的计算逻辑,规范商品在正常范围内标价,推行价格溯源等措施,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商家也应该摒弃短期的利益诱惑,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靠价格套路来获取一时的销量。

  作为消费者,在面对“双十一”的各种促销活动时,也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所谓的“优惠”冲昏头脑。在购物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商品的正常价格和市场行情,仔细阅读活动规则和价保条款,避免陷入价格陷阱。

  “双十一”购物节本应是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盛会,只有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回归购物节的初心,才能让“双十一”重新焕发出活力,真正成为一个让消费者享受实惠、让商家获得发展的购物狂欢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