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提供涉密地形图获刑15年
【博士生提供涉密地形图获刑15年】地图上的线条与符号,在别有用心者眼中,是通往财富的捷径;而在国家安全的天平上,则是足以让青春坠入深渊的重重砝码。2005年5月,博士生沙某某参与实施该项目。在此期间,境外R机构工作人员藤某某与前某某,多次向沙某某索要涉密地形图,并许以丰厚报酬作为诱惑。沙某某终究未能抵御金钱的蛊惑,私自将7幅涉密地形图进行扫描,随后发送至藤某某与前某某的个人电子邮箱,借此非法获利4万元。同年9月,沙某某又在前某某的授意下,于规划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亲手绘制重要军事目标的具体位置,并详细标注军队入驻的准确时间。最终,沙某某因犯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同时处以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万元。这只是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瞄准我国青年学生的众多案例之一。2025年11月,国家安全部罕见地集中披露了多起类似案件,揭示出境外势力拉拢策反我青年学生的严峻形势。金某读研期间为了积累实习经历,在校内论坛看到某国驻华使馆招聘经济学、管理学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研究助理的信息。一份普通的兼职,一个看似宝贵的机会,却可能将青年学子拖入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深渊。面试通过后,金某开始为外籍外交官A工作,按照要求在互联网查询经济类公开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按次收取现金报酬。
随着时间推移,A的要求逐步升级。他要求金某签订《咨询顾问协议》,约定按月支付薪金,并将合作方向转向政治、能源、国际问题等热点领域,还针对性指导金某开展敏感数据搜集和分析。更为可疑的是,A希望通过金某结识相关敏感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至此,金某才意识到风险,主动停止了合作。
今年9月,另有案例曝光:一名“90后”博士杨某作为新录用公务员,在某省直单位从事文件收发工作仅一个月,就先后两次将两份涉密文件带回家中,并上传至境外网站。杨某最终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一名刚起步的博士,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一名“95后”张某某在某军工单位从事装配工作,通过交友软件结识“女网友”后,向境外间谍人员提供国家秘密信息,非法获利仅1200元。张某某被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0元,追缴违法所得。
涉密地形图为何如此重要?根据《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涉及国家秘密。具体而言,1:2.5万、1:5万和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属于机密级国家秘密;1:50万、1:25万、1:1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这些地图之所以属于国家秘密,是因为它们可能泄露后会对国家安全、利益和领土主权及海洋权益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在沙某某案例中,他不仅提供了7幅涉密地形图,还手绘了重要军事目标位置,并标注军队入驻时间,这种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可想而知。
保密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值得警惕。一些单位对涉密测绘成果的管理不够重视,相关保密制度不建立、保密要求不落实是造成此类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部分从业人员仅仅将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在内的各种涉密测绘成果视为本单位资产,却对地形图的国家秘密载体这一本质属性视而不见。针对青年学生的间谍行为,国家安全机关提示,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应当自觉将 “国家安全高于一切”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面对境外机构或个人提出的所谓“学术交流”、“合作邀约”、“高薪兼职”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和头脑清醒,认清间谍“圈套”,切莫因小失大。
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于新入职人员而言,要扣好保密第一粒扣子,积极参加机关、单位组织的保密业务培训及宣传教育活动,主动学习保密知识,不断增强保密意识。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也要履行好保密义务,增强防谍保密意识和敌情观念,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同学们如发现或遇到可疑情况,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如今的间谍策反,往往从最普通的求职网站、校园论坛开始,一步步将目标拖入深渊。正如金某的案例所示,最初只是搜集公开的经济数据,随后被引导至敏感领域,最终被要求介绍专业人士,形成一个无法自拔的漩涡。那些看似普通的文档、地图,可能隐藏着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沙某某的例子警示我们,7幅地形图,4万元报酬,换来的是15年的铁窗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