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岁小孩做一张AI图吓坏整个小区
【12岁小孩做一张AI图吓坏整个小区】“怎么会有流浪汉进到家里来?”“保安看不到监控吗?”2025 年 11 月初,广州番禺一大型小区业主群内,一张 “流浪汉试图闯入家门” 的图片引发轩然大波。发图业主焦急地表示,自己 12 岁的孩子独自在家遭遇了闯入者。群内热议持续发酵,恐慌情绪蔓延。直到一位业主提出质疑,认为图片可能是 AI 生成的,真相才水落石出。事件始于广州番禺某小区业主群内流传的一张图片。画面中,一名流浪汉站在业主家门口,家中年幼的孩子正手持扫帚试图驱赶。这张图片细节逼真,包括 “自家的门、扫把,还有楼梯”,使得发图家长最初也坚信不疑。业主们看到图片后连呼 “吓人”,纷纷质疑物业安保不力,要求立即调取监控查明情况。随着讨论升温,恐慌情绪在群内迅速蔓延。
当有业主提出图片可能是 AI 生成时,发图家长最初的反应是:“我家孩子才 12 岁,怎么能做假图?” 在技术鉴定中,AI 生成的图片通常存在一些特征性漏洞,如光影矛盾、细节失真等。然而,这些技术漏洞未能阻止恐慌的蔓延。业主群内,有人声称 “看到流浪汉在 3 栋楼下徘徊”,有人翻出半年前的社区安全旧闻,更有家长表示 “要给孩子请保镖”。涉事少年后来接受询问时表示:“我只是想测试 AI 有多逼真,没想到大家会当真。” 这种 “技术游戏心态” 与家长群体的 “安全焦虑” 形成激烈碰撞。
这起 “AI 整蛊” 事件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安徽铜陵就曾发生一起典型案例。一名女子使用 AI 生成 “流浪汉卧坐家中餐厅” 的逼真图像,丈夫收到后信以为真并立即报警。派出所启动应急机制,民警连夜出警,最终证实为虚假情况。警方随后对该女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行为 “属于浪费公共资源”。类似闹剧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有的导致整栋楼逐户排查,有的则促使亲属紧急赶回,徒增奔波。这股 AI 流浪汉整蛊风潮最早起源于海外社交媒体。今年 10 月上旬,TikTok 上开始出现相关视频,并迅速吸引青少年群体跟风模仿。他们使用 Snapchat 等内置 AI 工具生成 “流浪汉闯入家中” 图片发给父母,录下他们的惊慌反应后再传回平台博取流量。截至 10 月底,仅 “#homelessmanprank” 标签下就已累积超过 1600 段视频,其中最高一条获赞 8 万余次。
在部分国家,甚至已有人因这类 AI 整蛊行为触发刑事责任。美国马里兰州一名女子因使用 AI 伪造 “家中有入侵者” 图片引发丈夫报警,导致 8 辆警车紧急出动。事后该女子因虚假报警和向警方作不实陈述被逮捕并移送法院。俄亥俄州也有两名未成年人因参与该话题、生成 AI 图像引发警方出动,最终以 “引发恐慌” 等罪名被少年法庭起诉。而在国内,法律界人士指出,并非只有直接打电话报警才算报假警。明知家人可能会误判报警,还故意制作 AI 图片、视频,属于 “间接故意”。一旦被认定为谎报警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可处 5 至 10 日拘留,并处 500 元罚款。若相关内容被进一步转发,造成社会恐慌,行为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北京市大道政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鹏律师表示,这类 AI 整蛊事件的危害情节普遍比较轻,但在某种程度上已反映出 AI 技术滥用带来的诸多问题。他认为,这是 “技术滥用与治理滞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AI 生成内容的高度逼真性,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韩鹏律师指出,公众对 AI 能力的认知若停留在 “娱乐玩具” 层面,便容易低估其社会影响。他强调,加强 AI 素养教育,不仅是教会人们如何使用,更要警示可能产生的法律与伦理后果,青少年群体应该树立技术使用的责任意识。这些探索仍在博弈中前行。某物业公司负责人指出:“我们既要防止技术滥用,又不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个平衡很难把握。” 当技术的进步速度超过社会规范的形成速度,类似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然而,这次事件也催生了一些社区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