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11月11日,第16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预热正式开启。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消费者在面对这场年度购物盛宴时,愈发呈现出理性比价的态势。然而,在看似热闹非凡、优惠满天飞的表象之下,双十一的价格体系却暗藏诸多乱象,先涨后降、优惠券规则复杂致千人千价、保价形同虚设等问题频发,让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这一系列价格乱象亟待平台担起责任加以规范。记者在多方采访、调查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在“双十一”活动前加入购物车的商品涨价了,“先涨后降”套路层出不穷,活动期间购买的商品甚至是全年最高价;优惠券使用规则复杂导致价格波动,到手“千人千价”;保价时间短,而活动周期长,以至于“形同虚设”……“有没有人觉得‘双十一’特别焦虑。”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临近‘双十一’,各种平台的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害怕错过最便宜的东西……每天都在各平台上比价,感觉很焦虑很难受,但是很难停下来。”对于“先涨后降”等问题,电子商务专家郭涛表示,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消费者和商家在对价格的认知上存在冲突,平台对价格的监管也并不完善和规范。记者在多方采访与深入调查中发现,不少消费者遭遇了“双十一”活动前加入购物车的商品涨价的尴尬情况,“先涨后降”的套路可谓层出不穷。许多消费者满心期待地在活动期间购买商品,却发现到手价格竟是全年最高价,这无疑给热情高涨的购物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以赵莫的经历为例,10月14日,她在某电商平台一药业店铺看中了一盒125g的龟甲胶,当时价格显示一盒为588元,还可领取10元优惠券。赵莫想着等到“双十一”,看看是否能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毕竟该平台的“双十一”活动于10月15日就开启了。然而,10月20日一早,当她查看之前放在购物车中的龟甲胶时,却发现优惠前价格竟涨至818元,券后价也变为684.58元。根据赵莫保存的价格走势图(价格为券后价),该商品10月14日的价格为578元,而10月20日活动券后价大幅上涨。页面显示“部分优惠活动变化,导致价格变化”,可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让消费者信服。
赵莫询问客服为什么涨价,客服先是称588元一直是商品的原价,对于赵莫看到的价格则表示“可能是系统出问题了”,并承诺会去反馈。但直到中午,这款商品的标价依旧没有改变。11月9日,记者用不同账号查询此款商品,页面均显示优惠前价格为818元,不同账号查询到的叠加优惠券后的价格却各不相同,一个账号显示为498.11元起,另一账号查询的价格为577.72元。这种价格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在购物时犹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张蓓也有类似的遭遇。今年9月,她在某电商平台一女鞋店铺购买了一双高跟鞋,成交价格为289元。随后她询问客服这双鞋在“双十一”期间是否有活动,客服回复称“立减百分之十五”。得到这样的回复后,张蓓申请了退款,想着等活动时再购买会更划算。然而,等到“双十一”活动期间,这双鞋的价格却涨到了329元,所谓的优惠活动并没有让价格降低,反而比之前购买时更贵了。
除了先涨后降的问题,优惠券使用规则复杂也是导致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进而使得商品到手出现“千人千价”的现象。不同消费者由于所拥有的优惠券种类、数量以及使用方式的不同,最终支付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
在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为了吸引消费者,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券。然而,这些优惠券的使用规则往往十分复杂,有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消费金额才能使用,有的则有特定的使用时间限制,还有的不能与其他优惠同时叠加。消费者在面对这些复杂的规则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计算,才能确定自己最终能够获得的优惠力度。即便如此,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最终支付的价格也可能大相径庭。就像赵莫所关注的龟甲胶,不同账号查询到的叠加优惠券后的价格就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优惠券规则复杂带来的价格不确定性。
保价服务本是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的一项保障,旨在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如果商品价格下降,能够获得相应的差价补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价时间短而活动周期长的问题却使得保价服务形同虚设。
双十一活动周期通常较长,从预热到正式活动,再到后续的返场等阶段,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很多平台的保价时间却相对较短,可能只有几天或者一周左右。这就导致在活动后期,商品价格可能会出现下降,但由于已经超过了保价时间,消费者无法获得差价补偿。消费者原本以为有了保价服务就可以放心购买,不用担心买贵,但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有没有人觉得‘双十一’特别焦虑。”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帖,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临近“双十一”,各种平台的活动让人应接不暇,消费者害怕错过最便宜的东西,于是每天都在各平台上不停地比价。这种比价行为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消费者感到焦虑和难受,但却很难停下来。
消费者参与双十一购物,本是希望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享受购物的乐趣。然而,如今的价格乱象却让他们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了焦虑情绪。这不仅违背了双十一促进消费、让消费者受益的初衷,也不利于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先涨后降”等问题,电子商务专家郭涛表示,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消费者和商家在对价格的认知上存在冲突。消费者希望在双十一期间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而部分商家则可能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采取先涨后降等手段来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平台对价格的监管也并不完善和规范。平台在活动规则制定、价格监控等方面存在漏洞,没有对商家的价格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管,导致价格乱象频发。
双十一作为电商行业的重要促销活动,其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存在的价格乱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信任度,也对电商行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平台作为双十一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规范价格体系。平台应加强对商家价格行为的监管,建立严格的价格监控机制,对先涨后降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商品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同时,简化优惠券规则,让消费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优惠信息,避免因规则复杂导致的价格波动。此外,还应延长保价时间,使其与活动周期相匹配,真正发挥保价服务的作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双十一回归促进消费、让消费者受益的本质,实现电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