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养了仨月 出院记录显示“男婴”
【女儿养了仨月 出院记录显示“男婴”】"养了三个月的闺女,出院记录上居然写着'男婴'?"11月9日,海南一位新手妈妈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热议。视频中,她举着一张出院记录,上面赫然写着"分娩一活男婴",而镜头里分明是一个粉嫩可爱的女婴。这场看似荒诞的"性别乌龙",让无数网友跟着揪心:"难道真的抱错了孩子?"11月9日,海南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新手妈妈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展示的出院记录显示,今年8月她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时,记录栏写着"分娩一活男婴,体重3.2kg"。但镜头一转,她怀中三个月大的女婴正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那天产房里还有另一个产妇,她生完说自己是男孩,现在看到这个记录,我整晚睡不着。"她在视频中标注的文字,让评论区瞬间炸锅。"建议立即做亲子鉴定!""产房同时两个男孩?概率太低了!""医院系统是不是出bug了?"短短6小时,这条视频获得超50万次播放,2.3万条评论。有网友翻出自己十年前的出生证明调侃:"我当年出院记录也写错了性别,结果发现是护士手滑。"但更多人严肃指出:"性别记录错误非同小可,必须查清楚!"
记者尝试联系该网友,未获回复。10日上午,该网友再次发布视频称,她一晚上没睡好,早早来到医院,医生说只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没有其他解释,“到底生的是男婴还是女婴,我都有点不确定了。”
记者注意到,该网友怀疑孩子是否抱错的医院是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0日上午,记者联系到涉事的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产妇在我院分娩有严格的核对流程,包括婴儿足印采集、母亲指纹确认、母婴手腕带匹配三重验证,抱错孩子的可能性为零。"据医院介绍,产妇分娩后,助产士会立即告知婴儿性别,并在出生记录、病历首页、出院小结三处同步登记。但工作人员也承认:"文书记录确实可能存在笔误,比如将'女'误写成'男',或者系统录入时选错选项。这种情况每年会发生几例,发现后及时修正即可。"当被问及为何不主动联系产妇解释时,医院方面表示:"我们已通过短信提醒产妇核对信息,但具体沟通需要产妇主动联系医务科。"对于产妇提出的"同时段分娩"的疑虑,医院调取了当天分娩记录:当天共有4名产妇分娩,其中3名女婴、1名男婴,且分娩时间间隔均超过1小时。
这场乌龙事件背后,暴露出医疗文书管理的漏洞。北京某三甲医院医务处主任指出:"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记录应当客观、真实、准确。性别作为关键信息,出现错误虽不直接影响诊疗,但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海南某律师事务所李律师表示:"若因病历错误导致患者遭受精神损害,医院可能承担侵权责任。但本案中,若能通过亲子鉴定等证据排除'抱错'可能,医院主要承担更正义务。"
记者查询发现,类似案例并不鲜见。2021年江苏某医院将"女婴"写成"男婴",最终通过调取监控确认无误;2022年广东某产妇发现出生证明性别错误,医院承认系打印模板套用失误。
在这场风波中,不少网友提出:"现在都AI时代了,为什么不能用技术杜绝这种低级错误?"记者了解到,国内已有医院试点"智慧产房"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婴儿体重、性别等信息,同步至电子病历系统;使用RFID手腕带实现母婴实时定位匹配;甚至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病历不可篡改。"但技术永远替代不了人的责任心。"某医院信息科负责人坦言,"系统再智能,也需要医护人员认真核对。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病历录入的双人复核制度。"
这场看似荒诞的"性别乌龙",实则折射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医疗文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仍需提升。 在电子病历普及的今天,一个字段的错误可能引发连锁信任危机。医院不能仅以"技术故障"搪塞,而应建立更严格的校验机制——比如性别字段录入后强制弹出确认窗口,或者与出生证明系统实时比对。
其二,医患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当事人王女士的焦虑,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任危机。医院若能在发现错误后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解释,而非等待患者上门质问,或许能避免这场全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