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16万给孩子报培训班一门都没过
【交16万给孩子报培训班一门都没过】近日,一则 “交 16 万给孩子报培训班一门都没过” 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有家长反映自己花费 16 万元巨资为孩子报名培训机构课程,结果孩子未能通过任何一门考试。目前,家长正在与机构协商退费事宜。这起事件最早在 11 月 10 日被媒体报道,迅速登上百度热搜榜单。据报道,一位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课程,投入了高达 16 万元的培训费用。然而,培训结束后,孩子的考试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 所有报考科目无一通过。这一结果让家长难以接受,目前正与机构就退费事宜进行协商。
这起 16 万培训费打水漂的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教育培训纠纷频频发生。就在不久前,平潭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一位家长花费 33888 元为孩子购买了 8 年培训课,孩子上了 3 年后,家长因教学质量下滑要求退费,却被告知 “已没有费用可退”。法院最终判决机构按比例退还家长 19815.37 元。更早时候,还有家长反映,为孩子补课投入上百万元,结果孩子高考只考了 358 分,与预期差距巨大。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培训行业存在的承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教育培训行业普遍采用的 “预付式消费” 模式,是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为了获得价格优惠,一次性预付大额费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分批享受服务。然而,当服务质量不达标或消费者中途希望解除合同时,却会遇到重重障碍。一些机构在退费时设置不合理条款,如何判定退费金额时常产生争议。
更极端的情况是,部分培训机构直接 “卷款跑路”,让消费者的预付资金血本无归。11 月 10 日,就有消费者投诉称,北京华大卓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收取报名费后,已经联系不上所有人,疑似卷款跑路。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通化县某驾校,该驾校在未履行完培训义务时因经营不善倒闭,导致 83 名学员的学费无法退还。后经法院调解,学员们才拿回了部分学费。
当培训出现问题后,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往往充满艰辛。王女士在兰州小海脑力培训课程中遭遇了课程缩水问题。她支付了 16800 元的两年期课程费,却发现机构恶意缩减课程、教学质量堪忧。当她要求退费时,机构先是将两年课程缩水为 24 次,后又提出一副市场价仅几百元的教学耳机要扣费 5000 元。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该机构退款,但此类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面对培训机构的种种不合理行为,消费者并非完全没有保障。在平潭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法官明确表示,培训机构提出的 “按学科原价退费” 条款是无效的。这种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在退费时剥夺了消费者本应享有的价格优惠,显失公平。法院判决机构按照剩余课程期限的比例退还学费。通化县法院也通过速裁 + 调解的方式,仅用 15 天就成功化解了 83 名学员与驾校之间的纠纷,维护了学员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