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大街的银杏树为什么还是濒危物种
【满大街的银杏树为什么还是濒危物种】11月10日消息,随处可见的银杏早在1999年就被划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级),且目前仍处于濒危(EN)等级。这看似矛盾的“街头常客”与“濒危贵族”双重身份,究竟藏着怎样的生态密码?不少网友都好奇为何濒危?原来,从生物学角度讲,濒危说的是植物在野外环境的生存状况,不包括你所在的街道、小区里人工栽培的那些植物。因此,我们讲的银杏,指的是“野生银杏”。据悉,与动物不同,自然界中,一些树种年龄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年依然生长旺盛,银杏就是其中之一,银杏等早期裸子植物至少在2.7亿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有“活化石”之称。扬州大学银杏研究团队、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团队和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中心合作研究发现,银杏长寿的秘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树干形成层干细胞不进入衰老阶段;二是树体的抗性超强。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批树龄超过600年的银杏古树,这些古树虽展现出干细胞分裂速率减缓的特征,却并未显现出任何老化迹象。进一步探究发现,这些古树干细胞中所有与老化相关的生理及分子指标,均与树龄仅20余年的银杏树无显著差异。银杏古树所具备的这种干细胞持续且不间断的分裂能力,无疑是它们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银杏体内还蕴藏着远超其他物种的R基因,这些基因赋予了银杏强大的抗逆性,使其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及病菌的侵袭。此外,在银杏古树中,木质素单体、类黄酮以及芪类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数量与表达水平均未出现下降。这些具有特殊保护功能的代谢物在古树中的不断累积,显著增强了树体的整体抗性。
在成都市金堂县云顶山慈云寺内,两棵千年古银杏正上演着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这对“夫妻树”树围超5米、高25米,一雌一雄相依相伴,曾获评“天府十大古银杏”。每年11月,它们的枝头挂满金叶,与古寺飞檐、青瓦红墙相映成趣,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爱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对“夫妻树”的子孙后代正面临生存危机。野生银杏的种子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极低,且雌雄异株的特性让它们难以通过风媒、虫媒完成有效授粉。科学家发现,云顶山周边已10年未见天然更新的幼树——这对“千年夫妻”的基因,或许正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断代”。
在山东日照莒县浮来山,一棵近4000年树龄的银杏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这棵植物界的“活化石”冠若华盖,枝头金叶在阳光下如碎金轻舞,连定林寺的飞檐都成了它的陪衬。传说春秋时期,鲁国与莒国曾在此树下结盟,而今它依然用年轮记录着华夏文明的沧桑。然而,这棵“老寿星”的野生同类却正在消失。中国现存野生银杏仅分布于东部、西南和南部,且大多不在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移栽让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科学家警告:若野生银杏灭绝,整个银杏纲(包括已灭绝的2.7亿年前物种)都将从地球消失,这将是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大灭绝”。
若想体验“银杏林里走,黄叶满头飘”的浪漫,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是绝佳选择。这里拥有3000余株百年以上古银杏,每年11月,金叶铺就的“黄金大道”绵延数公里,游客可在此拍摄“银杏叶遮眼”“透明伞放满银杏叶”等创意大片。景区内的古银杏群落,是研究银杏遗传多样性的“活体基因库”。但即便是这片“金色海洋”,也藏着隐忧。城市中的银杏多为扦插、嫁接繁殖的“近亲”,基因相似度极高。一旦暴发疫病,可能像20世纪的大麦克香蕉一样全军覆没——当时,这种基因单一的香蕉因黄叶病绝迹,如今我们吃的香蕉已是替代品种。银杏若重蹈覆辙,人类将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树木,更是一个延续了2.7亿年的演化传奇。
为什么满大街的银杏仍是濒危物种?答案藏在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双重逻辑中:银杏仅存三个进化分支(东部、西南、南部种群),且近亲繁殖让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幅下降。城市化让野生银杏的栖息地碎片化,而人工栽培的银杏虽多,却无法为野生种群提供“基因援救”。基因单一的银杏群落,一旦遭遇针对性病虫害,可能像多米诺骨牌般崩溃。
幸运的是,人类已开始为银杏“续命”。在通江县林科所国家银杏良种基地,科学家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银杏遗传数据库,发现其仍保留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同时,银杏叶的药用价值(含银杏黄酮,可治疗心血管疾病)也被深度开发,从卖树苗、卖成苗到卖叶子,银杏的保护与利用正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11月,当你漫步在银杏大道,不妨多看一眼这些“金甲战士”——它们不仅是秋日的浪漫背景,更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活化石”。从成都云顶山的千年之恋,到山东浮来山的4000年守望,再到湖北随州的金色狂欢,银杏用一树金黄提醒我们:守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