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要求教师承担上街执勤等任务
【不得要求教师承担上街执勤等任务】各种打卡、摊派、执勤、填表,让教书育人的园丁们疲惫不堪。“约70%的教师每周花费在非教学事务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超80%的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近60%的家长每月参与学校相关任务时间超过8小时。”这是一组来自龙岩市教育督导部门的调研数据。11月10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立足教师减负工作实际,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通知》突出系统精准治理,破解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强化量化管控,构建全链条治理机制,推进多维度协同治理。要求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与基层减负工作统筹推进,强化监督指导,严肃追责,各地精准施策,确保减负有效,维护教师权益,保障教育强国建设。
教师困于形式主义,教育部新规向“课堂外”负担亮剑!!曾经,教师们被困在琐碎事务的泥潭中,而讲台反倒成了他们忙碌工作中的短暂歇脚处。如今,这一现象终于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龙岩市的专项调研显示,教师们的工作时间被大量非教学任务侵占。该市共收集到“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审批项目高达201项,非教育教学任务208项,检查评比考核128项。这些数字背后,是教师们被严重挤压的教学时间。普洱市思茅区教育体育局在一项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校教师加班现象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非教学任务过多,致使教师精力被大量分散。一位老师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留言道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教师加班较多,该问题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不能把重心放到学生身上。”
除了可见的加班,还有一种无形的负担压在教师肩上。云南云霄县的教师们曾经长期受困于“手机响不停,时刻盯着‘群’”的工作状态。该县教育部门在清理中发现,需要整治的业务群、家校群多达128个,还有35个“功能重复类”工作群需要关停。内蒙古达拉特旗的一位教师坦言,过去“各种报表常常上午发下午交,节假日还要轮流值班,培训重复且质量不高,各种工作群和宣传任务让人分身乏术。”这些非教学任务不仅消耗着教师的时间,更侵蚀着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课后服务对教师教学产生了 “挤出效应” ,显著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教师们的额外负担从何而来?龙岩市的调研揭示了问题的一部分:面向中小学师生的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过多过滥。经过严格审核,该市清理了125项进校园活动、171项与教育教学无实质关联的任务。
形式主义事务正成为教师负担的重要来源。教育部最新《通知》明确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应用程序设置的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也让教师们陷入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减轻教师负担的探索已在多地展开。龙岩市教育督导部门协同教育行政相关科室提出了“四减四增”工作思路,即学校管理减压增效力、教师主业减负增活力、学生作业减量增潜力、家校配合减责增合力。内蒙古达拉特旗自2024年10月全面推行“教育减负十条保障措施”。他们建立了“白名单”制度,明确12项合规进校园事项,坚决做到“清单之外无干扰、校园之内少折腾”。该旗还引入“智能安防系统”,全面取消一线教师节假日值班任务,清理冗余岗位135个。一位班主任在分享减负带来的变化时表示:“现在班主任不用代收保险费和填写相关表格,培训更规范了,工作群明显减少,节假日不再安排教师值班,能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回归教育本身。”
2025年1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8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知》突出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精准管理,着力破解教师负担过重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量化管控成为这一新政策的亮点,明确规定了“白名单”事项总量、进校园活动频次等具体指标。
教育部新规已经出台,但政策的真正落地仍需时日。龙岩市已压减或合并了46项面向中小学师生的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压减合并率达63.69%。当地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叹:“现在,我们能安心、静心、舒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好好照顾孩子、引导孩子,陪伴他们在幼儿园里快乐成长。”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当形式主义的负担被卸下,教育的本质才得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