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 当事人发声
【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 当事人发声】11月9日,26年前一位5岁小朋友用自己的红包利是钱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引发关注。据悉,1999年,一位名叫陈虞文的小朋友给国家捐款140元用于建造航母,有关部门专门回信退款并表扬他!当事人陈虞文表示,自己当时因看到北约轰炸南联盟而受到触动,心想“如果我们有航母,是不是别人就不敢欺负咱们了”。1999年春天,陈虞文的父亲与友人谈论“民间捐款造航母”的传闻时,5岁的男孩突然插话:“我也要捐钱建航母!”这个军旅家庭出身的孩子,自幼受父亲影响熟读《孙子兵法》,家中摆满歼-8战机模型。当电视里反复播放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三名记者牺牲的画面时,他攥着存钱罐里的硬币问父亲:“如果有航母,他们是不是就不敢炸我们了?”在父亲陪同下,陈虞文四次往返邮局,将140元零钱分批寄出。这笔钱相当于当时钦州普通工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却承载着一个孩童最朴素的国防观。2000年初,总装备部的回信抵达:信笺上印着金色军徽,内文写道“对你支援国防建设的行动表示感谢,根据规定现将捐款退回”,随信附赠的新年贺卡上画着威武的军舰。
“当时只记得贺卡上的军舰涂着蓝白相间的颜色,”陈虞文回忆,“父亲说那是海军的标准涂装,我就天天盼着真船下水。”退回的捐款被父子俩存入“航母基金”,每年清明都会到刘永福故居(清末抗法名将纪念馆)祭拜,在斑驳的炮台前讨论“什么样的战舰才能保护祖国”。
陈虞文的举动绝非偶然。1990年代,中国海军仅有2艘从苏联购入的旧航母训练舰,而美国已拥有12艘核动力航母。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逼近台湾海峡的画面,深深刺痛了国民神经。民间“造航母”的呼声日益高涨,北京街头甚至出现“万人签名建航母”活动。“那个年代,航母就是国家尊严的象征。”军事专家李杰指出,1999年正值中国国防工业转型关键期,瓦良格号(辽宁舰前身)尚在乌克兰船厂搁置,国内对是否发展航母存在争议。陈虞文的140元,恰似投向时代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2002年,瓦良格号历经波折抵达大连,陈虞文在电视前激动得跳起来。2012年辽宁舰入列时,他正备战高考,把航母照片贴在书桌前;2017年山东舰下水,他作为军迷代表受邀参观;2022年福建舰弹射起飞测试成功,他在朋友圈写下:“23年前种下的种子,终于长成守护海疆的巨树。”
如今31岁的陈虞文,在北京从事法律工作,办公室里摆着辽宁舰模型。他保持着每周阅读三份军事期刊的习惯,手机里存着上千张舰载机起降照片。“小时候觉得航母是‘大玩具’,现在明白它是战略威慑的核心。”中国海军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他的判断:辽宁舰形成战斗力后,南海巡航常态化;山东舰实现双航母编队训练;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25年海军节,三艘航母同框亮相的影像,让陈虞文想起那个在邮局踮脚填汇款单的自己。
“当年退回的140元,现在变成了千亿级航母工程。”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分析,个人捐款虽无法直接用于造舰,但激发了全民国防意识。数据显示,2000年后国防教育基地参观量年均增长27%,征兵报名人数连续五年突破百万。
陈虞文的故事引发两代人共鸣。00后网友“深海蓝”留言:“我们这一代不用捐钱,但可以用代码设计舰载机系统。”军工企业工程师王磊透露,福建舰的阻拦索团队中,有三位成员曾是“军迷少年”。这种精神传承在钦州延续。陈虞文每年清明都带儿子去刘永福故居,给孩子讲“炮台守护海岸”的故事。2024年,钦州港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万吨货轮与海军护卫舰交替停靠,他指着海面对儿子说:“看,爸爸小时候的‘玩具’现在能保护这么大的港口了。”
从140元到三航母,从孩童到青年,陈虞文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崛起的密码。正如他在《兵器面面观》节目中所言:“当年觉得航母是钢铁巨兽,现在明白它是无数普通人爱国心的凝聚。”这种凝聚在当代持续发酵。2025年海军招飞宣传片中,出现了女高中生操控舰载机模拟器的画面;深圳舰开放日,00后志愿者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宾讲解;抖音上“我的航母梦”话题播放量超百亿次。站在福建舰甲板上,陈虞文抚摸着弹射器轨道说:“26年前,我以为爱国是捐出所有零花钱;现在才懂,爱国是做好本职工作,让国家每个领域都强大。”海风拂过,他胸前的国旗徽章与远处航行的航母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是个人微光与星辰大海的永恒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