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珠江畔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点亮万家灯火,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绚丽烟花绽放夜空,这场备受瞩目的全国性体育盛事正式拉开帷幕。笔者和一些青年在香港商场看直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亲赴广州出席盛典,在这一庄严而热烈的时刻,他郑重表示:“香港回归以来首次以承办城市身份参与全运会,感到无比光荣。”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不仅是国家对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坚定支持,更是香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体现,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行政长官向全国人民发出诚挚邀请,邀请大家走进香港赛区,在维港海滨的风景与启德体育园的热烈氛围中,亲身感受香江的动感与魅力,并承诺特区政府必将不负重托,全力办好每一场赛事。
与开幕式的盛况相呼应,香港赛区组建了历来规模最大的参赛代表团——逾600名运动员将出征28个竞赛项目,连同随队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及群众项目相关人员,总人数超过1800人。未来12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将汇聚湾区,在赛场上竞技争辉,共同演绎“活力中国”的精彩篇章。而为这场盛事倾力付出的,还有超过1.6万名香港义工——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与社会背景,既有15岁的青年学子,也有年逾80岁的长者,组成了香港史上最庞大的义工队伍。然而,就在开幕式落幕、部分赛事已鸣枪开跑之际,部分义工尚未收到预期的制服,引发少数抱怨与对香港办赛形象的担忧。但回望事件全貌与义工群体的实际行动,笔者认为简单归咎于香港主办方并不公平,而义工们不负初心的专业与热情,更为这场盛事注入了最动人的温暖底色。
此次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其统筹协调涉及多地多环节,并非香港单一赛区所能独立决断。笔者根据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的说明,三地运动员、工作人员及义工的制服由广东省执委会统一市场开发,并由指定赞助企业提供。因初始分配额难以满足香港赛区逾1.6万名义工的庞大需求,香港赛区需另行通过采购程序向赞助企业补购,这一过程客观上导致了制服生产与送递的延迟。事实上,香港赛区自始至终积极推动问题解决,一方面持续催促赞助企业加快生产进度,另一方面及时向广东省执委会反馈困境,并已明确将于本星期内通过全港分布的自提点分批发放整套制服,用高效的物流安排弥补时间差。

(作者供图)
笔者认为对于义工而言,制服是荣誉的象征与纪念的信物,但绝非服务的前提与核心。我们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是为国家喝彩、为香港添彩、为人民服务,这份初心与是否身着统一制服毫无关联。作为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员,笔者与香港网络红人工作者协会的成员早早就投入到全运会的推广中,走访粤港澳多座城市记录盛事预热瞬间;11月2日,我们在启德体育园为同步展开的四地火炬传递挥旗打气;11月8日,在史上首次跨境的公路单车男子个人赛中,即便多数人尚未收到制服,我们仍早早守候在港珠澳大桥香港段,挥舞国旗与区旗,高呼“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的口号为选手助阵。那场赛事的有序进行、热烈氛围与高水准呈现,正是全体工作人员与义工们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
这支庞大的义工队伍,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招募、遴选与专业培训。从用牙齿夹住筷子练习标准微笑的“小海豚”礼仪助理,到熟悉媒体服务流程的主媒体中心义工;从负责后勤支援的长者志愿者,到活跃在赛场边的青年啦啦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反复打磨细节,将专业刻进每一个服务瞬间。他们深知,自己不仅是服务者,更是香港的文化使者,用真诚态度与友善笑容,向全国人民展示香江的动感与魅力。
笔者认为,统筹一场覆盖三地、涉及万人参与的全国性大型赛事,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从启德体育园的世界级场馆调度,到跨境赛事的无缝衔接;从逾600名港队运动员的参赛保障,到1.6万名义工的协调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面对制服延迟这样的小插曲,笔者希望大家更应秉持包容之心,看见背后的协调难度与主办方的积极应对,而非以偏概全质疑香港的办赛能力。
如今,全运会的竞技正酣,开幕式的余温犹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儿在湾区赛场上追逐梦想。香港义工们或已穿上崭新制服,或仍身着便服,但他们眼中的热情、服务的专业从未打折。这场盛事的成功,不仅在于运动员的精彩竞技、开幕式的绚丽壮观,更在于三地人民的同心协力,在于义工群体用行动诠释的“为你,更精彩”的志愿精神。制服迟到不代表初心缺席,短暂的插曲终将被盛事的辉煌与人心的温暖所弥补。而香港义工们无服亦有光的奉献,必将成为这届全运会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建设体育强国书写下生动的香江注脚。
(本文作者为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阳江市政协委员、河南省青联港区常委 高松杰)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