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App迎来关停潮
【银行App迎来关停潮】“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 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 App?”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 “银行 App 太多了” 的吐槽超过了 1 万条。不少网友感叹,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 App 简直就是浪费手机内存。今年以来,这场银行 App 的 “瘦身运动” 正在加速。中国银行于 9 月 28 日宣布启动 “缤纷生活” App 的功能迁移并逐步关停,成为首家关停信用卡 App 的国有大行。此前,信用卡 App 关停还只集中于中小银行。
这场关停潮主要席卷信用卡与直销银行两大领域。2024 年全年已有 10 余家中小银行完成信用卡 App 下线,2025 年前 10 个月又新增至少 6 家,包括北京农商行、江西银行、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信联合社等,均把功能并入主手机银行。直销银行 App 的关停起步更早,2023 年至今已有至少 21 家银行停止运营其直销银行 App。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2024 年 11 月公告,包括民生直销银行、昆仑直销银行在内的 25 款金融客户端主动申请注销备案。值得关注的是,北京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试水直销银行的机构,也于今年 11 月 12 日起停止其直销银行 App 及网站服务,这被视为直销银行一个时代的 “落幕”。
如此大规模的关停,源于银行多 App 策略的兴衰演变。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累计有 836 家机构的 2664 款移动金融 App 完成备案,平均每一家金融机构拥有 3.18 个 App。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回顾,十几年前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流量入口与数据资产成为银行重构市场份额的核心变量,推进 App 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银行试图在高频生活场景与低频金融节点间嵌入服务闭环。在这一逻辑下,多 App 意味着更多触点与资源,主银行、企业银行、信用卡、跨境业务等垂类 App 纷纷涌现。
但粗放扩张很快暴露问题,用户体验首当其冲。相比社交、购物等互联网 “高频” 应用,金融服务的 “低频” 属性难以转化,不少银行 App 功能单一、占用内存,操作还极为烦琐 —— 查账单要装信用卡 App,买理财需切换主手机银行,登录密码与资产信息难以同步。这种 “高下载、低活跃” 的现状,让许多 App 沦为手机里的僵尸应用。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 年至 2025 年间,手机银行 App 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 4.93 分钟跌至 2.70 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也从 4.54 次降至 2.86 次。
监管推动与成本压力则成为关停潮的 “催化剂”。2024 年 9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对 “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 的应用及时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经营压力持续加剧,近年来净息差不断下滑,2025 年上半年 42 家 A 股上市银行中,40 家机构的净息差同比收缩。而每款 App 都需独立的开发、测试、推广团队支撑,这种高投入的 “重运营” 模式在盈利压力下已难以为继。
这场变革本质上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深耕” 的转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中国银行关停 “缤纷生活” App 作为国有大行首次大规模整合信用卡 App 的案例,具有风向标意义。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也表示,这是成本效益失衡、监管引导、用户行为变迁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正如中国金融新闻网评论所言,这绝非简单的功能裁撤,而是银行直面用户痛点、重构服务生态的战略抉择,标志着数字运营理念从 “以技术为本” 转向 “以人为本”。
未来,银行 App 发展将呈现 “超级 App” 与差异化并行的格局。建设银行保留 “建行生活” 独立 App 但实现与主手机银行深度联动,工商银行自 2021 年起整合冗余应用形成统一数字渠道入口,都是典型探索。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认为,商业银行已进入深度运营阶段,竞争焦点转向存量用户活跃度、AUM(资产管理规模)、场景生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则指出,未来银行 App 将向 “生活 + 金融” 生态延伸,以高频服务带动金融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瘦身” 需把握 “减” 与 “增” 的平衡:减掉冗余功能与跨 App 切换的烦琐,增加核心服务深度、个性化体验温度与特色场景广度。例如针对老年用户优化适老功能,为小微企业主整合一站式服务,向年轻人强化生活场景融合。同时,银行需通过短信提醒、弹窗教程、客服专线等做好用户引导,避免服务衔接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