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体杨枝甘露爆火 有门店芒果卖断货
【固体杨枝甘露爆火 有门店芒果卖断货】“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杭州余杭五常街道鲜芋捞店主阿东面对潮水般的订单,既疲惫又兴奋。他的店铺自从上架固体杨枝甘露后,日销量突破 200 份,常常因奶油或芒果告罄而提前结束销售。与此同时,虾龙圩夜市大婷婷糖水铺的摊主大婷婷也日削 5 箱芒果,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日均 100 单销量仍供不应求。固体杨枝甘露的爆火直接导致部分门店芒果断货,有店主表示因为芒果涨价要调整产品售价。
这场甜品热潮的起点,是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截至 11 月初,小红书上相关教程浏览量超过 1000 万,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近 6 亿次。这款甜品以凯特芒切半做底,中间涂上厚厚的干噎酸奶或希腊酸奶,再粘上柚子、西米、爆爆珠等配料,将经典港式饮品变成了可手持的固体形态,黄橙橙的芒果搭配雪白酸奶与鲜红西柚,色彩层次鲜明,天然适配社交平台的拍照需求。嗅觉敏锐的品牌迅速跟进,茶百道、七分甜、YOMOO 酸奶碗、切果 NOW 等连锁品牌相继推出同款新品,其中切果 NOW 在某电商平台的单个产品链接已售出超 6000 件。在长沙,短短一周多时间就有超过 60 家门店上架该产品,开福区一家酸奶甜品店的固体杨枝甘露销量已攀升至门店第一,月销突破 400 份,超越此前大热的 “奶皮子酸奶水果糖葫芦”。
线上热度迅速传导至线下,催生了久违的排队潮。在杭州、长沙等城市的甜品店和夜市摊位前,消费者排起长队,“线下购买要等半个多小时,部分门店需提前预约” 成为常态。杭州消费者金女士作为杨枝甘露忠实爱好者,特意约朋友打卡:“里面有一整块芒果,边吃甜品边补维生素,感觉更健康。” 而网友 “招财小喵” 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周二晚上六点跑到夜市摊位,已经卖完了。” 这种火爆场景在大学生和 90 后、00 后群体中尤为明显,杭州下沙甚至出现了 “人传人” 的打卡现象。
爆红带来的直接连锁反应,是原材料市场的短暂失衡。部分水果门店和生鲜平台的芒果出现暂时断货,社交平台上不乏店家抱怨 “买不到大小合适的熟芒果”。不过这种紧缺并非产地供应问题,芒果供应商透露,凯特芒果产地价格无明显波动,供应可持续至次年 1 月,短期缺货涨价更多是运输、天气因素叠加需求激增导致的局部现象。一位烘焙师解释,固体杨枝甘露对芒果品质要求较高,“太小或太硬都会影响口感,选材需要额外投入精力”,这也加剧了优质芒果的短期紧缺。
价格争议随之而来。目前市场上固体杨枝甘露售价普遍在 20-40 元之间,部分门店甚至高达 66 元 / 份。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可其口感与颜值,认为性价比不错;也有人直言 “味道和液体版差别不大,只是多了层酸奶口感,不值得排队”。成本账其实并不复杂 —— 一整个凯特芒果约 20 元,柚子 10 元,酸奶成本约 5 元,自制一份成本远低于市售价格。但商家表示,原料品质、分量差异及门店运营成本不同,导致定价难以统一,优质芒果与进口希腊酸奶的使用会显著推高成本。
这款甜品的走红,恰恰印证了网红美食的共性逻辑:以低门槛微创新实现高溢价。从黄油年糕、玉米蛋挞到奶皮子糖葫芦,近年爆火的美食均具备 “颜值高、易复制” 的特点。固体杨枝甘露并未颠覆传统口味,只是通过形态重构(液体变固体)和载体创新(芒果做容器)制造新鲜感,其传播遵循 “用户创意 — 社交放大 — 品牌跟进” 的固定路径。正如业内观察所言,这种创新成本极低,却能精准击中年轻消费者 “求新求晒” 的需求,实现身价翻倍。
面对热潮,商家们呈现出分化的应对策略。有的跨界跟进,奶皮子糖葫芦商家直接上架同款,主打 “不落人后”;有的谨慎观望,杭州一位蛋糕店老板表示 “短期内会上架,后续看反馈决定是否保留”;还有的主动放弃,有甜品店主坦言 “复刻后觉得口味一般,达不到上架标准”。这种理性与盲从并存的现象,正是网红经济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