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华再唱《中国人》掀全场大合唱
【刘德华再唱《中国人》掀全场大合唱】11月9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在开幕式上刘德华再唱《中国人》,掀全场大合唱。“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当刘德华那富有磁性且极具感染力的歌声响起,整个体育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锁定在舞台上的他身上。那熟悉的歌词,那激昂的旋律,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触动了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全场观众都沸腾了。他们纷纷站起身来,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和国旗,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激动的神情。大家齐声高唱,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体育场掀翻。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在合唱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眼中闪烁着泪光,回忆着祖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激情澎湃,用歌声表达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还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虽然声音稚嫩,但却充满了真诚,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人》创作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歌词中“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等,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中华儿女共同身份的自豪宣称。歌曲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唤起了两岸民众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
2024年11月,刘德华在台北小巨蛋演唱《中国人》时,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民代王定宇等人公开质疑歌曲“带有统战意味”,甚至嘲讽舞台设计“非常中国”。这种反应被岛内舆论批评为“政治敏感过度”“歌曲文字狱”,暴露了民进党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恐惧。民进党长期推行“文化台独”“教育台独”,试图淡化华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他们将任何与大陆相关的文化活动视为“统战工具”,甚至对一颗花生、螺蛳粉等日常事物进行政治化解读。此次对《中国人》的攻击,正是其“去中国化”政策的延续。
《中国人》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让两岸同胞在演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舞台上呈现的中国元素,如印刷术、巨龙等,进一步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传播。 歌曲中“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歌词,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在当前两岸关系背景下,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让台湾民众感受到与大陆民众的血脉相连。
刘德华的演唱选择绝非偶然。在粤港澳首次联合承办全运会的历史节点,这首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歌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开幕式总导演郎昆透露,节目设计刻意淡化地域界限:当港澳运动员代表与内地健儿共同入场时,背景音乐正是《中国人》的变奏旋律;火炬传递环节中,郭晶晶、苏炳添等12位来自三地的体育明星接力奔跑,最终由苏炳添、张家朗、李祎三位不同背景运动员共同点燃主火炬,这些细节与歌曲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形成巧妙呼应。
这种设计背后,是“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的深层考量。澳门行政长官岑浩辉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催化剂。”数据显示,三地联合承办过程中,已落地23项跨区域协作机制,涵盖科技、环保、医疗等领域。当刘德华唱出“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时,观众挥舞的不仅是旗帜,更是对“国家所需,港澳所长”发展路径的认同与期待。
刘德华的敬业精神成为另一重注脚。为呈现最佳效果,他提前3小时到场彩排,跪地调试地屏设备,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歌曲中“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的精神高度契合。这种精神传承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连锁反应:广州某中学学生自发组织《中国人》合唱快闪,香港青年乐团将其改编成交响乐版本,台湾音乐人通过线上连线加入合唱……文化自信正通过年轻一代的创新表达焕发新生。
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在观摩后评价:“这场开幕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从裸眼3D技术再现的“大鱼海棠”幻景,到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与青铜器互动表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中国人》的旋律始终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这种立体化的文化输出,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崛起,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深度觉醒。
当开幕式在《天海一心》的悠扬旋律中落幕,刘德华引发的这场全民合唱仍在延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愈发清晰的身份认同;又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记忆与未来梦想。正如网友评论:“这首歌教会我们,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中国。”这种文化自觉与行动自觉,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