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结婚当天驾自制“飞机”飞天
【小伙结婚当天驾自制“飞机”飞天】11月5日,陕西省铜川市某村庄的婚礼现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飞天助兴”——25岁的新郎王某的朋友驾驶着他自制的“轮式动力伞”在婚礼现场腾空而起,在百米低空盘旋十余分钟后安全降落。这场融合了民间智慧与航空热情的婚礼仪式,在社交媒体引发数百万网友围观,也让航空安全与民间创新的关系成为热议焦点。当日正午时分,随着《婚礼进行曲》的旋律,王某的婚礼进入高潮环节。突然,一阵螺旋桨的轰鸣声划破晴空,一架橙白相间的飞行器从村口麦田腾空而起。目击者崔先生描述:“那架飞行器像个大风筝带着发动机,在离地约百米的高度画着圆圈,持续了十来分钟。”当飞行器平稳降落在婚礼舞台旁的空地上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新郎与亲友们簇拥着驾驶者合影留念。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架飞行器实为“轮式动力伞”,由新郎王某耗时两年研制。其主体结构采用高强度碳纤维骨架,配备50马力双缸发动机,翼展达12米,最大起飞重量28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该设备并非首次亮相——早在2020年,王某就曾驾驶初代机型完成首次试飞,此后经过多次改进,此次亮相的已是第三代产品。这场充满浪漫色彩的飞行表演,随即引发航空管理部门的关注。民航西北空管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根据《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所有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必须提前72小时向民航及军方航空管制部门申报飞行计划。”该工作人员同时指出,虽然动力伞等超轻型飞行器通常在300米以下低空活动,但仍需严格遵守空域管理规定,“未经审批的飞行可能干扰民航航线,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事实上,民间自制飞行器的安全风险早已有前车之鉴。2019年,山东潍坊农民谭成年在妻子生日时驾驶自制飞机飞行,因机械故障迫降时撞上高压线,导致机毁人亡;2025年7月,四川23岁小伙唐某虽成功驾驶自制飞机带女友飞行,但其坦言“每次飞行都要偷父亲车里的汽油”——这些案例折射出民间航空创新面临的资质、资金与安全的多重困境。
王某的“飞天婚礼”并非孤例。从2015年长春市民杨世军驾驶自制超轻型飞机完成200米低空盘旋,到2024年安徽霍山县新人租用直升机举行“云霄婚礼”,再到此次动力伞助阵的乡村婚礼,中国人对天空的向往正以多元方式呈现。这些尝试背后,既有《飞机飞升原理》等科普读物激发的个体热情,也有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航空文化影响。
然而,专业人士指出,航空器制造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等复杂领域。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陈忠强调:“自制飞行器需经过严格的风洞测试、结构强度验证和适航认证,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安全。”他建议飞行爱好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考取运动类飞行员执照,并依托专业机构进行设备研发。
面对民间航空创新的蓬勃态势,我国正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2024年修订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明确,个人制造、改装航空器需取得民航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2025年实施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案》则在陕西等12个省份试点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为航空运动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中的“轮式动力伞”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管辖的航空运动项目。根据《动力伞运动管理办法》,开展动力伞运动需具备三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资格,飞行人员须持有民航局颁发的运动驾驶员执照,且每次飞行需向当地体育主管部门报备。这些规定为民间航空活动划定了安全底线。
当夜幕降临,王某的婚礼在烟花绽放中落下帷幕。这场别具一格的庆典,既展现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婚礼创意,也暴露出民间航空活动规范管理的紧迫性。正如网友“云中客”的评论:“为爱情插上翅膀的勇气值得点赞,但别让浪漫变成冒险。”
在这片孕育过万户飞天梦想的土地上,从明朝的“火箭载人”实验到现代的航天强国征程,中国人对天空的探索从未停歇。当民间创新与专业管理形成合力,当个人梦想与公共安全达成平衡,我们终将见证更多安全而浪漫的“飞天传奇”在蓝天书写。毕竟,真正的永恒,不仅需要冲破云霄的勇气,更需要守护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