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人员为让孩子留学给间谍送绝密
【退休人员为让孩子留学给间谍送绝密】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间谍案件引发全民热议:某涉密单位退休干部程某为帮助子女办理留学签证,竟主动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1项绝密级、1项机密级国家秘密,最终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这起案件不仅撕开了个别涉密人员思想防线的脆弱面,更敲响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警钟——当个人私欲与国家利益激烈碰撞时,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惨痛代价。程某原为某核心涉密单位处级干部,退休前长期接触敏感领域信息。2025年3月,其子女申请赴某西方国家留学遭遇签证拒签,心急如焚的程某在公派赴该国考察期间,主动联系当地情报机构,提出“以密换签”的交易条件。据调查,程某在三个月内三次利用考察间隙,将标注“绝密·核心”的国防科技项目文件和“机密·长期”的能源战略规划资料,通过加密通信设备传递给境外人员。这些文件涉及我国新一代战机关键技术参数和战略资源储备布局,一旦泄露将直接威胁国家军事安全与经济命脉。“他以为退休后就能逃避监管,殊不知国家安全机关的监控网络从未松懈。”办案人员透露,程某在传递文件时采用“分段传输、多层加密”手段,甚至使用境外社交软件伪造商业谈判话术,但这些“技术伪装”在国家安全技术侦察面前不堪一击。2025年7月,当程某在机场准备再次传递涉密资料时,被国家安全机关当场抓获。程某的堕落并非偶然。调查发现,其退休后长期存在三大思想误区:“退休即安全”的侥幸心理:程某在接受审讯时坦言:“我都退休了,谁还会查我?”这种错误认知源于对保密制度的无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后仍需遵守脱密期管理规定,其保密义务终身有效。“私留文件无大碍”的麻痹心态:程某家中查获的涉密资料中,包含3份未按规定清退的“工作纪念册”,其中1份竟记录着某重大专项会议的完整纪要。这种将国家秘密当作“职业勋章”的行为,暴露出部分涉密人员对保密纪律的漠视。“为子女牺牲值得”的扭曲价值观:在庭审中,程某声泪俱下地陈述:“我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好前途。”这种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选择,折射出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彻底崩塌。
国家安全部专家指出,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将退休涉密人员列为重点渗透目标,通过“情感拉拢、利益诱惑、子女威胁”等手段实施精准围猎。程某案正是这种新型渗透的典型样本——境外势力利用其对子女前途的焦虑,将其一步步拖入犯罪深渊。
这起案件暴露的监管漏洞引发社会深思。国家安全机关同步启动三项整改措施:“清零行动”强化密件管理:要求涉密单位在人员退休前3个月启动密件清退专项审计,采用“双人核对、视频记录、电子销毁”全流程监管。某军工企业试点推出的“涉密载体智能管理系统”,已实现文件流转全程留痕、异常操作自动预警。“终身教育”夯实思想根基:将保密教育纳入退休人员年度培训必修课,通过VR技术还原泄密场景、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强化震慑效果。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涉密单位累计开展退休人员保密培训12.7万人次。“科技围堵”升级技术防护:推广使用“保密安全盾”智能终端,该设备可自动识别涉密场所,当检测到违规携带电子设备时,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锁定定位。在某省试点中,该系统成功拦截3起违规携带涉密资料出境事件。
程某案的警示意义远超案件本身。国家安全部通过“12339”举报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群众举报的涉密线索同比增长47%,其中退休人员违规线索占比达19%。这组数据印证着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显著提升。
“国家安全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每个公民的守护行动共同构筑。”国家安全部发言人强调,退休涉密人员应做到“三个绝不”:绝不私自留存涉密载体,绝不向亲友谈论原单位工作,绝不接受境外不明来源的馈赠。同时呼吁公众提高警惕,发现可疑人员接触退休涉密人员、异常资金往来等情况,立即通过12339平台举报。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程某案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利益诱惑前的脆弱,更折射出国家安全防线的坚固。当15年铁窗生涯与子女留学梦想形成残酷对比,当个人自由与国家利益展开终极较量,这起案件给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任何试图跨越国家安全红线的行为,终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国家安全没有“退休时”,保密责任没有“终止符”。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唯有每个公民都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固堡垒,才能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净土。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每个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