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适逢“习马会”十周年,两岸分别举办研讨会回顾历程。在当前美中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以及郑丽文就任国民党主席的背景下,民进党政府在两岸议题上面临更大压力,也引发外界关注:这是否象征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契机?

回顾当年的“习马会”,两岸领导人再度确认在 1992 年辜汪会谈中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并重申双方过去在交流合作上的种种成果,期盼建立和平发展的长期规范与行为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此会自确认至举行仅隔三日,显得相当急迫。虽然当时国民党选情不佳即将下台,北京仍坚持成行,显示其希望在台湾政党轮替前建立两岸制度性对话的机制。再者,美方未加阻拦,或许认为该会晤不会损及美国利益。若当时国民党情势大好,美方恐会采取不同态度,毕竟华府长期忌惮两岸过度接近。当时双方以“台湾领导人”与“大陆领导人”身分会晤,互称“先生”,既体现对等,也维持尊严。
从北京角度观之,2015 年时习近平刚上任三年,面对即将执政的蔡英文,预期两人至少有四至八年的重叠期,因此“习马会”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未来的“习蔡会”预留空间。“习马会”从“党主席会晤”升格为“两岸领导人会晤”,已提供了新的政治模式。
若蔡英文与美日关系恶化而愿调整立场并接受“九二共识”,北京即可援引“习马会”的前例举行“习蔡会”。这也显示,“习马会”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北京为后续关系铺路的伏笔,相信赖清德也必定了然于心。北京若持续对民进党采取强硬路线,反而可能促使台湾更加依附美日。因此,维持灵活战略,才是理性选项。另一方面,若未有“习马会”作为前导,而将来“习蔡会”成行,恐难获蓝营接受,足见“习马会”的前期作用之重要。
当时“习马会”再次确认的“九二共识”,其核心争议在于两岸究竟视为“自己人”还是“外国人”关系。若承认双方同属一中框架下的“自己人”,则诸多争议皆可透过谈判逐步化解;否则,理应由“外交部”处理两岸关系,并无设立陆委会之必要,可见两岸关系的特殊性。这也是民进党的矛盾所在:既不接受“九二共识”,又死抱陆委会不放。
展望未来,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两岸对话氛围显著升温,国共论坛的恢复可期。再加上美中关系趋缓、民进党民意支持下滑,皆为推动两岸与东亚和平发展提供良机。十年前的“习马会”,已为今日奠下两岸和平统一的里程碑。若民进党能把握此契机,主动释出善意、寻求稳定对话,或可在美中再平衡的格局中重获战略主体性。反之,若仍固守对立,终将在“大国和解”的棋局中被边缘化。
(本文作者为台湾亚太综合研究院院长汤绍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