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称中国人工作时间太长要多放假
【教授称中国人工作时间太长要多放假】11月6日,在由商务部主办、第一财经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振消费: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分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中国人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接下来在“十五五”期间中国人应该要优化假期,有一些假期可以适当延长,有一些休假的方式可以灵活进行安排。这番言论击中了无数中国打工人的心坎。当“996是福报”从企业家的口中轻松说出,当“狼性文化”被奉为职场圭臬,中国人的休息时间已被挤压到令人担忧的境地。在当今中国职场,加班文化已从互联网行业的“特色”蔓延至各行各业。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被称为“996”的工作制,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常态。更有甚者,“007”工作制——从0点到0点,一周7天全天候待命,正逐渐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现实中,这些规定在“奋斗”与“狼性”的话语包装下,变得苍白无力。
更令人忧心的是,假期本应是劳动者恢复精力的宝贵时光,却越来越难以真正脱离工作。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办公软件的普及,工作的物理边界被打破,家的空间被职场殖民化。据某招聘平台2022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上班族在休假期间仍需处理工作事务,所谓的“假期”已成为“移动办公”的代名词。
这种无处不在的工作文化对中国人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劳死、抑郁症、职业倦怠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生活被工作填满,当休息成为奢侈品,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随之减弱。陆铭教授在消费论坛上提出延长假期的建议,正是看到了休息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的休闲,何来持续的消费动力?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确实偏长。经合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劳动者年平均工作时间超过2200小时,远高于德国的1349小时,英国的1363小时,也高于日本的1598小时。即便是以加班文化著称的日本,如今也在推动“工作方式改革”,减少过度加班。
值得思考的是,工作时间长并不等同于生产效率高。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员工的生产力会明显下降,超过55小时,生产力增幅微乎其微,而错误率和健康风险则大幅上升。
“十五五”规划即将到来,优化假期安排正当其时。我国目前的公共假期天数与多数发达国家相当,但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以及假期安排不够灵活,导致集中休假带来诸多问题。延长假期不是简单地增加天数,更需要建立灵活的休假制度,让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安排休息时间。
对企业而言,摒弃“加班文化”短期看可能增加人力成本,长远看却有助于提高员工创造力与忠诚度,降低离职率,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一些前瞻性的企业已开始尝试四天工作制或无会议日等创新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个人而言,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建立边界,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必要。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认识到:休息不是懒惰,而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假期不是奢侈,而是基本权利。
当我们不再把“我很忙”当作荣誉勋章,当假期不再被工作侵占,当休息权成为社会共识,我们离真正的“休”可能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