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性率上升!这种病毒也开始高发
【阳性率上升!这种病毒也开始高发】当寒潮席卷全国,医院发热门诊的排队人群再次拉响警报。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1月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飙升至17.5%,连续三周稳居呼吸道病原体榜首。更值得警惕的是,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隐形杀手"正与流感形成合围之势,共同构成威胁儿童健康的"呼吸道防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考验着每个家庭的防护智慧。当前流感疫情呈现三大特征:毒株单一化、症状重症化、人群聚集化。疾控部门监测显示,甲型H3N2亚型占据流感病毒98%以上比例,这个被网友戏称为"新毒株"的病毒实则是季节性流感的"老面孔"。其致命之处在于引发全身性症状——北京某医院近日接诊了一名12岁的患儿,该患儿出现40℃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而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记录的病例中,也有儿童因持续高烧而引发了热性惊厥。“这波流感患者普遍伴有肌肉酸痛、乏力等典型症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指出,“5至14岁的学龄儿童已成为此次流感疫情的重灾区,某重点中学一周内就报告了32例聚集性感染病例。”疫苗接种率不足成为疫情蔓延的重要推手,国家流感中心的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是已接种者的3.2倍。
防护指南如下:疫苗接种黄金期:流感疫苗接种后2至4周可产生抗体,建议每年10月底前完成接种;药物预防窗口期: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后的48小时内,可服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症状识别技巧:突发高热(体温≥39℃)且伴有肌肉酸痛和极度乏力时,需立即进行抗原检测。
这种通常引发普通感冒、看似无害的“小透明”病毒,目前正以15%的阳性检出率在南方地区肆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检验科发现,9月开学后鼻病毒的检出率激增了300%,某幼儿园一个班级在两周内就有18人感染。鼻病毒的传播方式堪称“病毒界的潜伏高手”:它不仅通过飞沫传播,还能在门把手、课桌表面存活72小时,通过“手-鼻”接触完成感染链条。“鼻病毒对免疫缺陷儿童而言尤其危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专家强调,3岁以下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在某案例中,一名2岁患儿就因鼻病毒感染诱发了哮喘急性发作,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9%。更为隐蔽的是,鼻病毒还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为其他病原体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防护指南:消毒关键点: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手卫生革命:教会儿童"七步洗手法",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症状监控表:持续流涕超过7天+夜间咳嗽加剧,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
在北方省份,RSV阳性率正以每周12%的速度攀升。这个导致全球每年340万儿童住院的病毒,在2岁以内婴幼儿中尤为凶险。北京儿童医院记录的案例显示,某5月龄患儿因RSV感染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血气分析显示Ⅱ型呼吸衰竭。"RSV感染存在'沉默缺氧'现象。"首都儿研所专家提醒,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但实际血氧饱和度已低于90%。某社区监测发现,未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RSV风险增加2.3倍,提示母乳中的IgA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防护指南:母乳喂养: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可提供40%的RSV感染保护率;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50%-60%,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病毒浓度;高危预警:呼吸频率>60次/分、鼻翼扇动、呻吟样呼吸,需立即就医。
当前呼吸道传染病呈现"三毒共舞"特征:流感引发全身症状,鼻病毒导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RSV攻击下呼吸道。这种混合感染模式使病情复杂化,某医院记录的案例中,有患儿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在某三甲医院门诊,38%的家长存在用药误区:给流感患儿服用抗生素、为鼻病毒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药物、给RSV感染婴儿使用镇咳药。专家强调,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盲目使用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流感确诊后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效果最佳,延迟用药将降低疗效;RSV感染禁用中枢性镇咳药,可能抑制排痰加重病情。在这场呼吸道传染病攻防战中,每个家庭都是前沿阵地。当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当老人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防护不能松懈,科学应对才是关键。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最强的武器是知识,让我们用科学筑起守护健康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