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冷静
【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冷静】11月5日,海南三亚某军港内彩旗招展,我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艘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的巨舰,不仅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更以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形成战略威慑,让部分国外决策者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军事专家张学峰直言:“福建舰让一些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势力不得不冷静思考,武力挑衅的代价将难以承受。”福建舰的入列,最直观的突破在于电磁弹射技术的应用。作为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其技术难度远超传统蒸汽弹射。军事专家宋忠平指出:“中国跳过蒸汽弹射阶段,直接攻克电磁弹射难关,这种技术代差使中国航母发展进入‘快速路’。”电磁弹射系统的优势在实战化训练中已显露无遗。福建舰仅需90秒即可弹射一架歼-15T战斗机,满负荷状态下日均起降架次达270-300架次,是山东舰的4倍以上。这种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作战能力飞跃:舰载机可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扩大至1200公里以上,对第二岛链内目标形成有效覆盖。更关键的是,福建舰搭载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使航母编队预警范围延伸至数百公里外,构建起“探测-指挥-打击”的完整作战链条。随着福建舰的入列,中国海军正式形成“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三航母格局。这种布局不仅满足最低作战需求,更通过战术创新实现能力倍增。军事专家张军社分析:“三艘航母可形成‘一艘维护、一艘训练、一艘战备’的轮换机制,未来在远海组成联合编队时,还能通过舰载机互降、防空圈叠加等技术手段,将控制范围从间断性覆盖拓展为持续性压制。”
这种能力在南海方向尤为关键。福建舰与山东舰同驻三亚军港,可随时组成双航母编队执行任务。以夺取远海制空权为例,双航母编队可同时起飞48架歼-15T战斗机,配合空警-600的预警指挥,形成覆盖半径超1500公里的空中屏障。这种作战体系,使得某些国家在南海的挑衅行为面临更高风险——2024年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逼近黄岩岛时,山东舰曾单舰前出至距其200海里处,迫使对方撤离。如今福建舰的加入,将使此类战略威慑更加有效。
福建舰的实战化能力,直接改变了地区安全博弈的逻辑。张学峰指出:“三艘航母形成的快速响应能力,使中国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更及时反应。某些国家若想通过武力干涉中国内政,必须考虑面对三航母编队时的代价。”这种威慑效应已在国际层面显现:2025年9月,某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时,福建舰正位于南海某海域进行训练,其搭载的歼-35隐身战斗机全程跟踪监视,迫使对方缩短挑衅时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的完成。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从单舰突进到体系作战,中国海军正以每年下水一个驱逐舰支队的速度扩充实力。这种发展速度,使得某些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政策——2025年10月,某国智库发布的《中国海军现代化报告》承认:“中国航母编队的远海作战能力,已对地区军事平衡产生结构性影响。”
面对外界关于“中国航母军备竞赛”的质疑,专家强调发展航母秉持适度适量原则。张军社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未完全统一的国家,发展航母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非谋求霸权。”这种定位在福建舰的作战配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搭载的舰载机以防御性武器为主,电磁弹射系统设计也兼顾多型舰载机起降需求,为未来搭载固定翼运输机、无人机等留下升级空间。
事实上,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国家利益需求同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海外利益遍布全球,这要求海军具备更强的远海护卫能力。福建舰的入列,正是这种需求的直接回应——其搭载的医疗船、综合补给舰等辅助舰艇,可支持编队在远海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灾难响应等非战争军事行动。
站在三亚军港眺望福建舰,这艘巨舰的每一次甲板调度、每一架舰载机起降,都在书写中国海军的新篇章。从辽宁舰的“试验舰”到山东舰的“战斗舰”,再到福建舰的“战略舰”,中国航母发展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和平,需要实力来守护。
福建舰的入列,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随着第四艘航母(据传为核动力)的研发推进,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将持续增强。但无论装备如何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正如福建舰舰徽上那对展开的翅膀,既象征着攻防兼备的实力,更寓意着守护和平的使命。在这片曾被列强铁蹄践踏的蓝色国土上,中国海军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