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泡玛特回应直播事故:不开除员工
【泡泡玛特回应直播事故:不开除员工】当“79元盲盒到底贵不贵”的争论在直播间炸开,当工作人员脱口而出的“会有人买单”成为全网热梗,泡泡玛特在2025年11月6日晚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舆论风暴。这场由直播间未关麦引发的“真言”风波,不仅让企业站上风口浪尖,更折射出消费市场对盲盒经济定价逻辑的深层质疑。11月7日,泡泡玛特官方明确回应“正在调查但不会开除员工”,这一决策既是对舆论的理性回应,也暗含着企业面对危机时的战略考量。11月6日晚,泡泡玛特抖音直播间正在推广新推出的“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这款售价79元的单品包含锌合金挂件、聚酯纤维挂绳、树脂公仔等配件,整盒6款常规款+1款隐藏款的组合售价达474元。然而,当镜头聚焦产品时,两名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意外收录:“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这段未经剪辑的对话迅速点燃网络。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员工说出了消费者心声”,指责企业定价虚高;也有人认为“工作人员不专业,损害品牌形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涉事产品成本与售价的巨大落差成为争议焦点——据媒体调查,该系列盲盒仿品成本低至4元,正品却频现掉漆等质量问题。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泡泡玛特在11月7日迅速作出三重回应:事实确认:通过渠道承认直播事故属实,强调“正在紧急调查”。人员处理:明确表示“不会开除涉事员工”,仅进行内部核实与处理。价格表态:针对79元定价是否调整的追问,客服回应“暂未收到通知”。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危机公关中“快速切割”的常规操作。相较于此前某品牌因员工失误直接开除当事人的做法,泡泡玛特的选择更显克制。据接近企业的人士透露,内部讨论认为“员工言论虽不妥,但反映的是真实市场反馈,开除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这种处理方式暗含三层考量:法律层面:避免因单方面解约引发劳动纠纷,维护企业合规形象。品牌层面:防止“裁员”行为被解读为“掩盖问题”,转而通过内部整改传递改进信号。市场层面:保留员工岗位可视为对消费者质疑的间接回应——企业愿意直面问题而非逃避责任。
此次风波的核心,直指盲盒经济长期存在的定价争议。涉事产品所属的DIMOO系列,作为泡泡玛特第五大IP,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11.05亿元,占比8%。但高销售额背后,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持续质疑:成本结构:单个盲盒79元售价中,IP授权费、设计费、渠道分成等占比几何?企业未公开详细数据。概率游戏:常规款1:6、隐藏款1:72的抽取机制,是否构成变相赌博?监管部门已多次约谈行业企业。质量隐忧:正品掉漆、配件易损等问题频发,与高端定价形成强烈反差。
对比行业数据可见端倪: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245%-250%,其中海外收入增幅达365%-370%。这种爆发式增长,既源于IP运营的成功,也暴露出定价策略与消费者认知的脱节。正如一位收藏爱好者所言:“我们愿意为设计买单,但不想为泡沫付费。”
泡泡玛特此次危机,为整个盲盒行业敲响警钟。当Z世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与“性价比”的平衡,企业必须从三个维度重构竞争逻辑:透明定价:公开成本构成与IP价值分配比例,建立价格信任。质量管控:提升品控标准,减少“正品不如盗版耐用”的讽刺现象。文化赋能:将盲盒从“概率游戏”升级为“收藏文化”,通过限量款、艺术家联名等方式提升附加值。
事实上,泡泡玛特已在尝试转型。其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企业正加大海外门店布局与数字藏品开发,试图摆脱对单一盲盒产品的依赖。此次直播事故,或许将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契机。
当直播间的话筒意外打开,暴露的不仅是员工的真实想法,更是一个行业在高速扩张中积累的矛盾。泡泡玛特选择不裁员的回应,看似保守,实则蕴含着危机管理的深层智慧——与其用“开除”转移视线,不如直面质疑、推动变革。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在消费升级与理性回归并存的时代,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穿越舆论的漩涡,赢得长久的信任。正如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福布斯颁奖礼上的感言:“潮玩的本质,是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而这份确幸,不该建立在虚高的价格与模糊的价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