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3个城市今年将冲击万亿GDP
【这3个城市今年将冲击万亿GDP】11月6日,随着无锡市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国经济版图迎来关键节点——除27个已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外,温州、徐州、大连三座城市正以超过6%的季度增速向万亿门槛发起最后冲刺。这场跨越地域与产业结构的经济突围战,不仅关乎城市能级的跃升,更折射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层变革。在长三角与东北地区,三座城市正以差异化路径书写经济突围的答卷。温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GDP达7414.4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电气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24.8%、22.0%、13.1%的强劲增长。这座以民营经济著称的城市,正通过"双万城市"战略(万亿GDP+千万人口)重构发展坐标,上半年签约的2640亿元投资项目已形成滚雪球效应。徐州作为江苏第六座冲刺万亿的城市,前三季度GDP达7298.12亿元,增速6.0%。这座资源型城市通过"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实现华丽转身。上半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4%,徐工集团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东北地区唯一的冲刺者大连,前三季度GDP达7248.2亿元,增速6.0%。在石化产业(裕龙石化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与装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行业增长64.5%、汽车行业增长26.3%)双轮驱动下,这座沿海城市正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刻板印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石化规模4000亿元、高技术船舶6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三座城市的冲刺轨迹,揭示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共性规律。工业压舱石作用显著: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徐州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0%,大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8%。这种"工业立市"的坚定选择,与部分城市服务业占比过高形成的抗风险能力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变量。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1%,徐州集成电路与ICT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大连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20.1%。这些数据印证了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的战略判断。在合肥(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烟台(化工产业集群产值将破5000亿)等万亿城市的示范效应下,产业升级正从点状突破转向区域协同。
政策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温州实施"一季一签约"制度,徐州召开重大产业项目观摩点评会,大连建立"链长制"推进15条重点产业链,这些制度创新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特别是大连通过《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行动方案》,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纲领,为东北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三城冲刺带来的涟漪效应,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长三角城市群将形成"苏南六小龙"(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的产业矩阵,其GDP总量将超过英国全国经济规模。东北地区则有望诞生首个万亿城市,打破区域经济"塌陷"的质疑,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关键注脚。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的深化落实。当温州的智能电气与德国西门子同台竞技,当徐州的工程机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当大连的LNG装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城市正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寻找新定位。正如国家发改委专家所言:"万亿城市不是终点,而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起点。"
在欢呼冲刺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清醒看到挑战。大连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佛山(前三季度GDP增速1.6%)的教训警示产业单一化风险,部分城市新质生产力培育仍显滞后。这些城市需要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避免陷入"规模崇拜"的误区。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三座城市的冲刺不仅关乎城市荣誉,更承载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使命。当温州的民营经济活力、徐州的产业转型经验、大连的东北振兴样本相互激荡,中国经济的韧性将得到更坚实的支撑。这场冲刺终将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没有永远的领跑者,只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奋进者。万亿门槛的跨越,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