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甸电诈之手伸向非洲
【缅甸电诈之手伸向非洲】2025 年 11 月 4 日,非洲国家摩洛哥一家法院以人口贩卖罪名判处一名男子 5 年监禁,这是该国首次对诱骗民众至亚洲诈骗园区工作的案件作出判决。几名摩洛哥青年被 “到泰国高薪工作” 的虚假承诺诱骗,最终被转卖至缅甸诈骗园区,在那里遭受酷刑和勒索,支付加密货币赎金后才获释回国。
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纳比勒・莫阿菲克运营着一个社交媒体群组,名义上是协助摩洛哥人前往土耳其工作生活。他在群组中发布了一则关于到泰国电话呼叫中心工作的广告。群组成员优素福・阿姆祖兹看到广告后表现出兴趣,与另一名负责招聘的摩洛哥人联系并进行了面试。随后,阿姆祖兹收到一笔汇款,用于购买前往马来西亚的机票。然而,抵达马来西亚后,他被转卖至缅甸,被迫参与网络诈骗活动。协调阿姆祖兹前往东南亚的摩洛哥人威胁他,必须支付赎金或再招募 100 人,否则无法获释。警方报告显示,莫阿菲克承认阿姆祖兹从园区逃脱后曾打电话给他,称自己在缅甸遭受了酷刑。但他辩称,自己只是个职业的工作介绍人,每成功介绍一人可获 21 至 107 美元的报酬,根本不知道介绍的工作其实是从事诈骗。
缅甸电诈向非洲的扩张并非个例,而是全球布局的缩影。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今年 4 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主导数十亿美元网络诈骗产业的东南亚犯罪组织,正向南美洲和非洲迅速扩张,年非法获利超 400 亿美元,在非洲还勾结矿业寡头洗钱。报告分析,随着东南亚各国加强打击力度,犯罪组织灵活转移阵地,甚至扩散至其他地区。联合国官员警告:“这种犯罪扩散得就像癌症一样,当局虽然能在局部地区有所遏制,但根本原因未被铲除,犯罪网络总能迅速转移到新的地区。” 澜沧江 — 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 11 月 6 日发布的报告进一步确认,人口贩运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已深度融合,犯罪网络呈现由东南亚向中东、非洲等地扩散的趋势,肯尼亚等国也已有公民沦为受害者,被关押至缅甸 KaKa Park 等臭名昭著的诈骗基地。
如今的缅甸电诈产业已形成完善的犯罪生态系统。据安全专家估算,仅 KK 园区人员规模就约 2 万人。KK 园区覆灭后,被打散的电诈从业者已开始 “再就业”,缅甸及周边国家甚至出现对他们的 “二次招聘潮”。一名电诈从业者向媒体透露,其所在的电诈机构距离 KK 园区约 3 公里,在 1400 美元月薪的诱惑下,该机构仅 10 月 23 日一天就招募了数百名从 KK 园区外逃的人员。更令人担忧的是,盘踞在附近的武装团体争相掠夺园区内的员工资源,将 “失业” 人员再次转移到其他电诈机构、并从中牟取暴利,部分 “熟练工” 身价高达 7 万美元。
面对这一危机,各国已展开救援行动。今年早些时候,摩洛哥外交部成功解救 34 名被贩卖至缅甸诈骗园区的公民。这些受害者均是被虚假的 “泰国高薪工作机会” 诱骗,被迫在网络犯罪呼叫中心工作,期间受到了一系列折磨和酷刑。根据缅甸政府发布的数据,在 2025 年 1 月 30 日至 11 月 5 日期间,共有 10,762 名非法入境的外国人被识别和拘留,其中 9,403 人已按法律程序通过泰国被遣返回各自的国家。但救援与打击过程中挑战重重,泰国驻摩洛哥大使法比奥・钦达曾对此作出回应,他认为打击人口贩运网络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之一是受害者为顺利前往东南亚从事所谓高薪工作,在申请签证时向泰国大使馆提供虚假信息。
技术壁垒与合作缺口更让治理难上加难。澜沧江 — 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的报告指出,犯罪集团已在 YouTube、Telegram、Facebook 等平台之间建立 “视频引流 + 即时通讯深聊 + 社群伪造见证” 的闭环传播链路。报告深入剖析了 2024 年初在 Telegram 平台发布的 “缅甸亚太城” 招聘案例。该广告以 8000-10000 元人民币高薪为诱饵,辅以 “全境报销路费”“每月休息 1 天” 等所谓的 “人性化” 承诺,实则掩盖高强度劳动与行动限制的真相。而 Telegram 等平台的端对端加密与 “阅后即焚” 功能,使其成为犯罪组织沟通与招募的 “隐身斗篷”,大大增加了执法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