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鸭脖“祛魅”:3个季度少卖7个亿 同比减少15%,卤制食品收入下滑至35.27亿元!
创始人
2025-11-06 15:04:43
0

绝味鸭脖“祛魅”:3个季度少卖7个亿

  【绝味鸭脖“祛魅”:3个季度少卖7个亿】近日,卤味行业龙头绝味食品交出了一份令人揪心的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6亿元,同比下滑15%;净利润2.8亿元,同比下跌36%。若将时间线拉长至2024年,其全年营收62.57亿元,较2023年下降13.84%,净利润更是缩水超三成。这家曾以“万店规模”横扫市场的巨头,正经历着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绝味食品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66.23亿元微增至72.61亿元后,2024年骤降至62.57亿元;净利润从2.35亿元升至3.44亿元后,2024年又跌至2.2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卤制食品销售收入35.2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4.63%,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42.23亿元。门店数量的锐减更直观地反映了市场收缩。截至2025年10月初,绝味食品国内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15950家缩减至10606家,两年间关闭了5344家门店,相当于每天消失6家。股价亦随业绩跳水:从2021年2月9日635亿元的市值巅峰,跌至2025年9月底的81.93亿元,蒸发超八成。“卤味太贵了,随便买一点就要几十块。”在社交媒体上,类似吐槽屡见不鲜。中银国际数据显示,周黑鸭锁鲜装鸭脖单价从2012年的每斤45元涨至2023年的60元;绝味食品也在2022年两次提价,幅度达5%至10%。原材料成本占比70%至80%的压力下,企业被迫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却忽视了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2025中国卤味行业发展报告》指出,卤味品类市场规模增速已从2024年的3.7%放缓至2025年的微增,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当Z世代消费者更倾向于“理性浪漫”的消费时,高价卤味逐渐被奶茶、零食等替代品分流。绝味食品虽推出18元小龙虾桶、3.99元“能吃的玫瑰”等低价产品,但未能扭转整体颓势。绝味食品的品牌形象曾因多次争议事件遭受重创。2017年“双11”期间,其天猫旗舰店发布低俗广告:一名卡通女子戴镣铐分腿躺在床上,配文“鲜嫩多汁,想要吗?”。随后,微信公众号又以大卫雕像隐私处打码为背景,发布暗示性行为的文案。长沙市工商局认定其违反《广告法》,罚款60万元。律师指出,此类营销构成对妇女人格的侮辱。

  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雪上加霜。黑猫投诉平台上,绝味鸭脖的投诉量达1345条,远超同行。有消费者称在鸭脖中吃出虫子,商家态度冷漠;另有投诉反映食物变质。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部分用户转向周黑鸭、紫燕百味鸡等竞品。

  面对困境,绝味食品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在品牌端,其通过“场景创新”重构消费体验:推出夜宵节“出摊计划”移动餐车、快闪主题店,将卤味与音乐节、露营等年轻场景结合。2025年三季度,与草莓音乐节联名的卤味礼盒线上销量突破5万份;#绝味深夜食堂#话题在抖音、小红书播放量超2.3亿次。

  供应链的数智化升级则是另一大抓手。绝味构建了覆盖全国的“24小时鲜送”冷链网络,通过21家中央工厂、地市级仓储中心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500-800公里日配圈。AI与大数据驱动的订单系统,能根据门店需求自动匹配产能、调度车辆,确保产品新鲜度。这种“按需生产+定向配送”模式,支撑了其在新品开发中的快速响应能力。

  此外,绝味通过绝味创投资本及产业基金,跨界布局和府捞面、夸父炸串等15个餐饮品牌,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扭亏为盈至0.15亿元,试图构建餐饮生态协同优势。

  绝味食品的困境,折射出传统消费品牌在时代变革中的普遍挑战。当流量成本攀升、消费者代际更替,仅靠“规模扩张”已无法维系竞争力。其2024年销售费用达6.67亿元,同比增长23.31%,重金签约顶流明星、联名热门游戏,但销售转化率未达预期,暴露出营销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企业是否真正理解新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Z世代追求的不仅是产品功能,更是情感共鸣与自我表达。绝味食品将“辣”转化为情绪语言,通过KOC共创、UGC晒图等方式,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这种“去中心化”的互动生态,或许才是重建品牌忠诚度的关键。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绝味食品的转型仍充满不确定性。其计划到2026年新开200-300家“绝味Plus”门店,测试多品类、全时段运营模式;推出10-15元低价产品填补主流价格带;深化供应链协同,将外部餐饮品牌配送业务占比从8%提升至15%。这些举措能否奏效,取决于企业能否在效率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

  卤味行业的洗牌仍在继续。当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唯有那些既能坚守品质底线,又能敏锐捕捉消费趋势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实现长青。绝味食品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消费市场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所有企业:在追逐规模与速度的同时,切莫丢了那份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