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春”改名要什么精神证明 一场姓名权与行政规定的博弈!
创始人
2025-11-06 15:03:31
0

“丽春”改名要什么精神证明

  【“丽春”改名要什么精神证明】“工作人员说我的名字没有歧义,可她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感受?”近日,四川广元市旺苍县一居民在“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的留言,将一场持续数月的改名争议推上舆论风口。这位因名字“丽春”长期遭受精神困扰的女性,在4次前往派出所、2次提交申请材料后,仍被旺苍县公安局以“名字无歧义”为由拒绝,甚至被要求提供“精神证明”佐证伤害。这场看似普通的户籍管理事件,实则折射出公民基本权利与地方行政规定之间的深层矛盾。她自述从小因“丽春”这一名字遭受同学、邻居的嘲笑,甚至在求职、社交场合被恶意调侃。这个名字在影视作品和文学语境中常与风月场所关联,成为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每次自我介绍都要解释,可解释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她在接受采访时哽咽道。2025年9月,“丽春”向旺苍县公安局白水派出所提交改名申请,仅1天后便被驳回。户籍室工作人员回应称:“名字没有歧义,不符合改名条件。”当她质问“伤害是否需用精神证明量化”时,得到的答复是:“需补充医院开具的精神伤害证明,证明原有姓名对心理造成实质影响。”这种“自证伤害”的要求,在公众看来近乎荒诞。网友评论:“难道非要被骂到抑郁才能改名?这本身就是二次伤害。”法律界人士也指出,要求公民证明“精神受损”才能行使法定权利,实质是将行政责任转嫁给个人,违背了服务型政府的宗旨。“丽春”李女士的困境,根源在于《民法典》与地方行政规定的冲突。根据《民法典》第1012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这一条款未对成年人改名设置任何前提条件,仅要求“不违背公序良俗”。然而,四川省2018年出台的《全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第54条却规定:“成年人原则上不允许变更姓名”,仅允许父母离婚/再婚的未成年子女、姓名谐音违背公序良俗者等5类情形申请改名。旺苍县公安局正是依据这一规定,认定“丽春”不存在歧义,拒绝“丽春”的申请。

  “地方规定不能凌驾于上位法之上。”四川皓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勇律师指出,公安机关制定行政规章时,需兼顾公共行政权力与法律体系一致性。若符合法定条件仍被拒,公民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维权。事实上,湖南郴州“00后”男子周景明曾成功改名“朱雀玄武敕令”,尽管后续申请被驳回,但首次获批体现了对姓名权的尊重。

  “丽春”的遭遇,暴露出基层执法中“原则”与“例外”的颠倒。根据旺苍县公安局要求,她需提供医院精神鉴定证明,才能“自证”人格尊严受损。这种将举证责任强加于公民的做法,被舆论批评为“机械执法”。

  “执法者不能只认条文,缺乏人文温度。”评论员指出,姓名权是公民基本人格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更换名字的诉求应被尊重。地方规定可细化操作流程,但绝不能成为限制权利的“紧箍咒”。例如,对于因名字遭受长期歧视的案例,户籍部门应主动调查取证,而非要求公民“自证痛苦”。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公安厅已回应舆论关切。双基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现行文件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内容,相关部门正在调整修订工作规程,预计2026年出台。这一动向被视为“朝向法治统一迈出的正确一步”,但对“丽春”等当事人而言,改革的步伐仍显迟缓。

  “丽春”的案例引发广泛共鸣。在社交媒体上,“招娣”“来娣”等因名字遭受歧视的女性分享类似经历,改名成功的案例则被赞为“获得新生”。一位成功改名的女性留言:“新名字像一层保护壳,让我终于敢抬头做人。”

  这种共鸣源于公众对人格尊严的朴素认知。姓名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自我认同的载体。当一个人因名字被贴上负面标签,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时,改名的诉求便超越了个人偏好,成为维护人格完整的必要手段。

  “要求精神证明的做法,本质是将行政便利置于公民权利之上。”教授分析,这反映出部分基层单位对“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的理解偏差。他建议,户籍管理应在维护公共秩序与保障个体权益间寻找平衡,例如建立“姓名歧视投诉—调查—更名”的快速通道,而非设置高门槛。

  “丽春”的改名风波,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纸面上的法律权利落地为可触达的现实?四川省公安厅修订规程的承诺,为解决类似争议提供了制度性出口。但在此之前,基层执法者需摒弃“一刀切”思维,以更开放的态度倾听公民诉求。

  “改名不该是公民需要闯过的‘九九八十一难’。”评论指出,当法律赋予的权利因地方规定被悬置,当公民需用“精神证明”换取基本尊严,法治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便受到挑战。唯有强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规审查,确保地方规定不减损公民权利、不增设未规定义务,才能避免“丽春”们的困境重演。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在推进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每一个个体的权利诉求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正如“丽春”在问政平台上的留言:“我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自由、有尊严地决定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期待,更是法治社会应有的温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