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型吊牌揭开线上女装高退货率痛点
【巨型吊牌揭开线上女装高退货率痛点】2025 年 11 月初,随着 “双十一” 促销季的到来,关于 “巨型吊牌” 的讨论登上热搜,揭开了电商女装行业高退货率的伤疤。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平均退货率高达 50% 至 60%,直播带货场景下更是飙升至 80%。“这是被逼出来的办法。” 一位女装网店店主向记者坦言,其店铺旺季退货率高达 65%,曾因退回衣物上有粉底液痕迹和褶皱,仅运费和清洗费就损失近千元。巨型吊牌,这个被网友戏称为 “防白嫖神器” 的装备,正在电商平台悄然流行。
面对居高不下的退货率,商家们不得不采取各种 “自救” 措施。
巨型吊牌的订单量从 2023 年的月均千余个增至 2025 年的 2 万余个,需求暴涨 20 倍。四川某吊牌生产商透露,近两月订单量已达四五万个,双十一前夕更是迎来订单暴涨。除了巨型吊牌,有商家在羽绒服拉链头挂上三位数密码锁,确认收货后告知密码并赠送锁,均不影响试穿。这些看似极端的措施,反映了商家在面对恶意退货时的无奈。一位来自广东的服装店主表示:“我们决定用笨办法 —— 把吊牌做到显眼但不妨碍试穿,大到无法忽视却足够保护每位真正想买衣服的顾客不买到其他顾客穿了一周的衣服。”
电商女装的高退货率背后,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恶意退货行为。部分消费者利用 7 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将新衣用于旅行拍照、约会聚餐后退回,甚至有人专门租赁网红服饰 “打卡”,再以 “不合身” 为由退货。更令人震惊的是,还有消费者 “以新退旧”—— 大半年后购买同款内衣,然后用大半年前购买的旧内衣来退货。沈阳一职业学校在今年 4 月底,有 60 多名学生网购衣服,而在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以 “质量问题” 进行七天无理由退货。这种批量购买并集体退货的行为,给商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高退货率对商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全方位的一件售价 99 元的连衣裙,退货一次的物流、包装成本约 25 元,若退货率达 60%,单件成本直接飙升至 149 元,远超售价。广州一位从事女装电商的李女士表示,她店铺年销售额约 800 万元,退货率却高达 75%。“去年双十一,我们备货 500 万元,最后退货量接近 400 万元,光运费险赔付就花了 12 万元”。退回衣物中 30% 存在污渍、异味、商标破损等问题,完全丧失二次销售价值,只能作为残次品处理,进一步加剧亏损。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由全体消费者共同承担。
对于商家的 “巨型吊牌” 措施,消费者态度出现明显分化。支持者认为,此举能避免收到被人穿过的衣服,有助于净化市场,筛选掉恶意退货者。一位网友评论道:“挺好,防止别人穿了几天再退。”反对者则觉得巨型吊牌增加成本、有过度包装之嫌,还影响试穿。有消费者指出:“试穿时巨大吊牌总钩到衣服,拆了又不能退,而且这么大的吊牌肯定增加成本,最后还是摊到消费者身上。”还有消费者提出,女装退货率高,不仅是恶意 “薅羊毛” 问题,也出在很多女装版型设计不友好,质量不尽如人意。
巨型吊牌或许能解商家一时之困,但绝非长久之计。要打破当前的恶性循环,需商家、平台、监管三方形成合力,重构公平的交易生态。
监管层面,需要细化 “商品完好” 界定标准。现行《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虽规定 “服装受污、受损视为不完好”,但缺乏量化标准。平台方面,可以建立动态信用与审核体系。部分平台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优化尺码推荐,建立消费者退货信用档案,对高频退货且理由可疑的用户,取消运费险优惠。商家也需在使用防护手段的同时,加大对商品质量、尺码标注精准度、详情页信息真实性的投入,从根源上减少合理退货。
巨型吊牌的背后,是商家被高退货率逼至墙角的无奈。一位从业者的感慨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 99% 顾客的善意,所以我们决定用笨办法守护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