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诚APP”在岛内火了 国台办回应
【“投诚APP”在岛内火了 国台办回应】11月5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新任发言人张晗首次亮相便回应了席卷两岸的“归家”APP热潮。这款由网友创作的概念性应用,虽未真正上线,却以“一键登记投诚祖国”的创意在社交媒体引发百万级讨论,成为检验两岸民意温度的特殊载体。国台办明确表态:这是民间智慧的闪光,折射出台湾同胞对团圆的深切渴望。这场舆论风波始于10月末。两岸社交平台突然流传一组“归家”APP界面截图——蓝色主调界面中,“一键投诚”按钮格外醒目,配套功能宣称可快速完成身份登记、联系大陆亲属及获取政策咨询。据后续调查,这些截图多由AI生成,创作者身份遍及两岸,既有大陆青年设计师,也有台湾自媒体人。他们以“归家”为名,暗喻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文化基因,迅速触发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鸣。台媒街头采访显示,超六成受访民众认为该创意“直击人心”。台北市民林女士在便利店接受采访时眼眶微红:“我家在福建泉州还有堂姐,这些年只能视频联系。如果真有这样的平台,至少能让人看到希望。”而大陆网友“闽台同心”在微博发起的“你心中的归家时刻”话题,阅读量三天内突破2亿次,留言中“盼团圆”成为最高频词汇。面对民进党当局“认知作战”“统战工具”的指责,张晗在发布会上以数据为盾:“据我们掌握,所谓‘上万人登记’纯属谣传。这不过是网友用创意表达心声,何来‘泄露隐私’风险?”她话锋一转,直指问题核心:“民进党当局草木皆兵,把民众对团圆的期盼污名化为‘心理战’,实则是在制造对立。”
事实上,台陆委会11月4日发布的民调显示,仅18%台湾民众认同“大陆认知作战”说法,而高达63%的受访者表示“两岸应加强民间交流”。这种民意与台当局说辞的撕裂,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张晗的判断——所谓“认知作战”,不过是民进党转移矛盾的惯用剧本。
“归家”二字的穿透力,源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集体记忆。福建师范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分析:“在闽南语中,‘归’与‘家’的发音组合,天然带有情感召唤的魔力。这种数字时代的创意表达,本质上是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转译。”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凸显出数字时代民间交流的新特征。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邱毅指出:“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AI生成内容,科技始终是两岸情感传递的桥梁。这次‘归家’APP的破圈,恰恰证明越是禁止,民众越会寻找创新表达渠道。”而大陆方面推出的“两岸寻亲”小程序、福建“台胞台企数字服务平台”等实践,已为这种民间创意提供了制度化支撑。
民进党当局的激烈反应,反而暴露其战略误判。台湾《中国时报》评论指出:“将民间创意污名化,不仅伤害两岸情感,更让台湾青年看清所谓‘抗中保台’的虚伪性。”反观大陆,从“31条措施”到“26条措施”,再到福建“先行先试”政策,始终以诚意回应台湾同胞的合理诉求。
正如张晗在发布会尾声所言:“统一不是冷冰冰的政治符号,而是母亲盼儿归的温暖等待。”当台北101大楼的灯光秀亮起“回家”二字,当金门居民用大陆APP抢购福建年货,当两岸青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云游”故宫——这些日常场景,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有说服力。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场由民间创意引发的舆论海啸,实则是两岸同胞用数字时代特有的方式,书写着对团圆的永恒期待。它提醒我们:任何试图割裂血脉的企图,终将被民意洪流冲垮;而任何顺应民心的举措,都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正如那句流传千年的古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两岸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珍视亲情、拥抱和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