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后”林晓晴连任成都路桥董事长
【“95后”林晓晴连任成都路桥董事长】11月3日,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628.SZ)第八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现场,全票通过的决议声回荡在会议室——生于1996年的林晓晴连任公司董事长,任期三年。这位年仅29岁的青年企业家,不仅刷新了四川A股上市公司最年轻董事长的纪录,更以“10个月从副总经理跃升掌舵者”的职场轨迹,成为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破局者”。林晓晴的职场履历堪称“开挂式”成长。2023年8月,27岁的她以副总经理身份加入成都路桥,彼时外界对这位年轻高管的背景充满好奇。公开资料显示,她早在22岁便以7380万元实缴资本成为深圳市富兴承实业有限公司股东,23岁担任深圳市山雨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7岁同时担任深圳市融汇鑫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前海中润弘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这些经历为她积累了跨领域的管理经验,也为其在基建行业的快速崛起埋下伏笔。2024年5月,成都路桥原董事长王培利因个人原因辞职,林晓晴的晋升之路按下“快进键”:先被补选为第七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下旬即全票当选董事长。这一跃升不仅打破传统基建行业“论资排辈”的潜规则,更让资本市场看到年轻一代管理者的锐气——在她主导下,成都路桥同年启动战略转型,剥离陕西凯妍创投建设工程等低效资产,收购四川驰昌建设工程100%股权拓展房建业务,并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签署萤石矿资源整合协议,布局氟化工产业集群。
“年轻不是劣势,而是打破惯性思维的利器。”林晓晴在2025年5月入选《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榜单时的感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她的管理哲学。数据显示,她接任董事长后,成都路桥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07亿元,同比增长24.62%;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签约未完工订单达40.5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林晓晴的连任,在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截至2025年11月5日,成都路桥股价报4.50元/股,总市值34.07亿元,较其2024年5月接任时上涨12%。这一表现背后,是投资者对“年轻化管理层”的重新认知。
“她带来的不仅是年龄优势,更是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证券分析师李明指出,传统基建行业长期面临应收账款周期长、利润率薄、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而林晓晴的跨界背景和数字化思维为破局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她推动的债务重组计划,通过与江安县政府协商解决回购款支付问题,不仅回收上亿元资金,更实现数百万元重组收益;在萤石矿项目中,她引入“资源整合+产业集群”模式,将单一矿产开发升级为全产业链布局,显著提升项目附加值。
这种“用新思维解旧难题”的实践,正改变着资本市场对基建行业的估值逻辑。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林晓晴2024年薪酬92.57万元,在高管团队中位列第二,但其持有的42万股公司股份(按当前股价计算市值约189万元),更彰显其与公司长期发展的利益绑定。这种“创业者心态”的管理层,在传统行业中尤为珍贵。
林晓晴的案例,折射出中国产业升级浪潮下的人才结构变革。据统计,四川A股上市公司中,90后董事长仅有3人,林晓晴是唯一“95后”;全国范围内,2025年胡润U30榜单中,来自基建、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上榜者不足15%,而林晓晴的入选,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年轻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平认为,林晓晴的成功在于她将年轻优势转化为三方面能力:一是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度,例如在项目管理中引入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二是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能快速捕捉新兴产业机遇;三是更开放的决策思维,敢于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领域协作。
这种能力在成都路桥的转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收购四川驰昌建设工程后,林晓晴推动其与原有交通基建业务形成协同,将房建工程经验应用于乡村振兴项目,打造出“交通+房建+产业”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旧业务新玩法”的探索,正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通用范本。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林晓晴的连任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里程碑,更是一个行业代际传承的缩影。当“Z世代”开始执掌传统行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年龄的刷新,更是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对于成都路桥而言,林晓晴的第二个任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在保持基建主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速氟化工等新业务的商业化落地;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如何在行业整合期巩固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需要这位年轻董事长用行动给出答案。
但可以预见的是,无论答案如何,林晓晴的探索已为中国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年轻不是阻碍,而是突破边界的利器;代际更迭不是颠覆,而是传承中的创新。正如她在就职演讲中所言:“时代赋予我们年轻的优势,我们当以责任回馈时代。”这或许正是这场“年轻化实验”最珍贵的启示:在变革的时代,唯有敢于突破、勇于担当者,方能引领行业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