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破解140年难题
【中国科学家破解140年难题】10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论文形式刊发了一项来自中国的科研突破——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张夏衡团队开发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技术,彻底颠覆了沿用140年的芳香胺合成工艺。这项被辉瑞公司研发总监誉为“真正的杰作”的研究,不仅让高危化学试剂退出实验室,更让抗癌药生产成本有望下降30%以上,标志着中国在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自1884年Sandmeyer反应问世以来,化学家们若要将芳香胺转化为药物分子,必须先将其制成极不稳定的“重氮盐”。这种中间体如同化学工厂里的定时炸弹:轻微的震动、温度波动甚至静电都可能引发爆炸。2023年,江苏某药企因重氮盐泄漏导致3人死亡、12人重伤的惨剧,至今仍是行业痛点。更严峻的是,传统工艺依赖大量铜试剂催化,每生产1吨药物中间体就会产生200公斤含铜废水。这些剧毒废水的处理成本高达每吨数千元,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以治疗乳腺癌的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为例,其原料成本仅占终端价格的8%,但合成路线中的重氮盐环节却让药价飙升至每盒2.3万元。“我们不是在造药,而是在拆炸弹。”张夏衡团队成员肖可的比喻,道出了行业140年来的无奈。全球顶尖化学家尝试过数百种替代方案,却始终无法绕过重氮盐这座“大山”。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的一次实验中。团队在处理副产物时,发现了一种被忽视132年的N-硝基胺化合物。这种早在1893年就被报道过的物质,在硝酸介导下能原位生成稳定中间体,通过脱除一氧化二氮(N₂O)即可实现芳香碳-氮键的直接转化。
“就像用分子剪刀精准裁剪布料。”张夏衡团队开发的“一锅煮”工艺,将原本需要7步、耗时48小时的反应,缩短为1步、3小时完成。更惊人的是,新技术完全摒弃易爆中间体,仅需实验室常规试剂即可实现公斤级放大生产。在依托考昔的合成测试中,新工艺收率从传统方法的32%提升至89%,纯度达到医药级标准。
这项突破背后是1400余次条件优化、378种底物测试。当团队在千克级放大实验中实现90%转化率时,实验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不仅拆掉了炸弹,还造出了更高效的引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屠广亮说。
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据药企测算,采用新工艺可使车间安全防护成本降低60%,废水处理成本归零,单公斤中间体成本从8万元降至5万元以下。以年产量50吨的抗癌药中间体计算,每年可节省成本1.5亿元,对应药品价格有望下降15%-20%。
“这相当于给制药业装上了‘安全阀’和‘节能器’。”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指出,新技术已通过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企业的中试验证,首批采用新工艺的仿制药预计2027年上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跨国药企对高端药物合成技术的垄断。
在环境领域,新技术每年可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120万吨,相当于8个西湖的蓄水量。农业领域,采用新工艺合成的农药中间体使土壤残留降低70%,为绿色农业提供关键支撑。
这项突破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体制的创新实践。张夏衡团队横跨国科大、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复旦大学等单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协同攻关。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计划”等资助,但团队选择公开核心技术而非申请专利垄断。
“科学成果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张夏衡的格局赢得国际同行尊重。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评价:“中国科学家不仅解决了百年难题,更定义了未来化学工业的绿色标准。”
从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到钍基熔盐堆突破,从量子反常霍尔态到芳香胺合成革命,中国科技正在多个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基础研究积累,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力,更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当辉瑞公司主动寻求技术合作时,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但张夏衡团队更关注未来的挑战:“我们正在开发光催化版本的新工艺,争取将反应温度从室温降至冰浴条件。”
这项突破给我们的启示远超化学领域。它证明,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科学家有能力突破西方百年封锁;它彰显,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时,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它更预示,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中国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规则。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能量。当平价抗癌药走进千家万户,当绿色化工守护绿水青山,我们终将理解:科技报国,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智慧铸就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