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K园区电诈人员已开始再就业
【KK园区电诈人员已开始再就业】“有些会被不择手段的老板招揽,有些则会被好公司录用,这完全取决于运气。” 一位已在附近新窝点 “入职” 的中国籍电诈人员如此描述 KK 园区覆灭后的景象。他口中的 “好公司”,是那些能提供 1400 美元月薪的电信诈骗集团。2025 年 10 月底,缅甸国防军对克伦邦 KK 园区等电诈据点开展清剿行动,查获 30 套 “星链” 接收器,搜查了 100 余栋建筑,发现 2198 名涉诈涉赌人员。这场行动却意外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约 1500 人逃往泰国,而更多人则选择留在犯罪沃土上,等待下一份诈骗工作的邀约。
缅甸国防军上月对 KK 园区的清剿行动,表面上是对这一电信诈骗重镇的致命打击。据泰国方面报道,KK 园区的覆灭直接引发了一场 “大逃亡”—— 约 1500 名园区电诈员工借机越境逃往泰国。这些逃亡者来自全球 28 个国家,其中包括 500 名印度人和 200 名菲律宾人。当记者抵达泰缅边境时,仍能看到一些疲惫不堪的面孔从边境线另一侧陆续抵达。泰国当局正面临一项艰巨任务:辨别谁是人口贩运的受害者,谁是自愿参与诈骗的犯罪分子。
与逃亡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前 KK 园区员工并未选择离开,而是迅速投入了新的诈骗工作。一名中国籍电诈从业者向媒体透露,其所在的电诈机构距离 KK 园区仅 3 公里,在 1400 美元月薪的诱惑下,该机构仅 10 月 23 日一天就招募了数百名从 KK 园区外逃的人员。他特别强调,多数人是自愿 “入职”。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法新社报道指出,缅甸及周边国家甚至对这些被打散的电诈从业者掀起了 “二次招聘潮”。
在这场异常的人才流动中,一个黑暗的地下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据知情者透露,KK 园区覆灭后,盘踞在附近的武装团体争相掠夺园区内的员工资源。这些 “失业” 人员被武装团体再次转移到其他电诈机构,并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 “商品”。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具备丰富经验的 “熟练工” 身价甚至高达 7 万美元。这一数字凸显了电诈行业在缅北地区的 “产业规模” 和 “人才价值”。组织犯罪活动问题专家杰森(Jason Tower)分析道:“尽管电诈属违法犯罪行为,但在当地不少人眼中仅是‘一份工作’。”
电信诈骗已成为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一大毒瘤。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仅东亚和东南亚地区,2023 年因诈骗中心造成的损失就高达 370 亿美元,而 2025 年东南亚地区网络诈骗年创收预计将达到 400 亿美元,全球范围内的实际损失 “可能还要大得多”。这些诈骗中心通过复杂的加密货币支付网络运作,加上受害者因尴尬而少报或未报告,使得真实损失难以精确量化。诈骗形式主要集中在浪漫骗局和加密货币投资骗局上,每年从毫无戒心的受害者那里骗取数十亿美元,还衍生出非法拘禁、绑架、故意伤害等一系列恶性犯罪。
尽管缅甸政府近年持续打击电诈,但当地民众普遍认为力度不足,彻底铲除电信诈骗仍任重道远。分析人士指出,10 月底的突袭行动可能规模有限且经过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展现军政府正在采取行动,缓解国际压力,同时又不严重影响犯罪团伙的利润。那位已经在附近诈骗窝点 “再就业” 的中国籍电诈人员甚至表示,他在缅军行动后每晚都能听到 “爆炸声”,但他认为这 “全都是作秀”,而非缅甸当局的真正打击。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已采取行动应对,2025 年 10 月已有 65 个国家在越南河内签署《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试图加强跨国协作。
缅甸边境地区电诈活动难以根除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自 2021 年军事政变以来,缅甸边境地区一直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这为诈骗中心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军政府和地方民族武装被指控纵容诈骗团伙,以此牟利并为军事活动筹集资金。与此同时,当地的经济困境使得每月 1400 美元的工资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即便明知是违法犯罪行为,仍有不少人愿意为此铤而走险。更值得警惕的是,犯罪集团正从分散作业向规模化、集中化重组,形成 “引流 — 诈骗 — 洗钱” 的全链条闭环,且有向规模更小、运作更专业的模式演进以逃避打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