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思涵你的校服在非洲火了
【刘思涵你的校服在非洲火了】“刘思涵,你的校服在非洲火了!” 近日,这样一则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升温,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原来,有博主发布视频显示,在非洲有孩子身穿中国学校的校服,而那件校服上正印着 “刘思涵” 的名字。这件漂洋过海的校服在非洲大陆迎来了 “第二次生命”,也让众多中国网友直呼 “神奇”!有博主发布视频称,在非洲看到有孩子身穿印有 “刘思涵” 名字的中国校服。那件熟悉的校服,如今成了非洲小朋友的 “时尚单品”。这并非偶然现象。中国二手校服在非洲现身已不是新鲜事。除了最新被热议的 “刘思涵校服” 外,东莞虎门中心小学赤岗分校、武汉光谷实验中学等学校的校服都曾在非洲出现。有网友调侃:“可能人没出过省,衣服出国了。”
这些中国校服究竟是如何踏上非洲大陆的呢?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 “旧衣慈善捐赠”“二手衣服回收” 等箱子。这些被投入回收箱的旧衣服,大部分被用来牟利卖出国外。
有知情者透露,“很多二手校服都是从国内运来的。” 这些衣服在回收后,会经过一套成熟的体系处理,包括挑选环节,将衣物品质分等级,瑕疵太大的衣物则会被淘汰掉。随后,这些分类好的衣服将以吨为单位计量,运往非洲。在珠三角地区,每天都有数万名二手服装商贩,活跃在各个小区收衣服。这些衣服最终会漂洋过海,在非洲寻找新主人。
在非洲,二手服装市场可谓一片繁荣。根据统计,2021 年非洲二手服装进口额达到18.4 亿美元。在向非洲出口二手服装的主要国家中,中国已超越欧盟、英国,成为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出口国,占到其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2020 年,中国旧衣出口金额达到 3.5 亿美元,是世界第四大二手服装出口国,其中超过 60% 都运往了非洲。
在非洲的加纳,几乎所有人都穿二手服装,即便是经济条件还可以的中产阶级也不例外。这些来自中国的二手衣物,满足了非洲消费者的服饰需求,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对于中国二手衣物出现在非洲市场的现象,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对此表示介意,认为自己的爱心被利用。一直以为旧衣服会捐给山区孩子的网友,发现衣服被商人倒卖到非洲后,感到这是一种欺骗行为。
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 “旧衣服能帮助穷人,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很环保。” 毕竟回收衣服打包运输、洗涤都有成本,需要商业运作支持。还有网友幽默调侃:“仔细看看校服里面应该有名字,不然真的以为非洲小孩来东莞插班了!”
二手服装贸易不仅是一项慈善事业,更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二手衣产业链涵盖了进口、分类、洗衣、物流、裁缝等环节,给当地人创造了无数工作机会。有数据显示,在卢旺达,2016 年就有22000 人直接在二手服装市场内工作。
同时,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发现,东非约有 67% 的人口至少从二手服装市场购买了一部分衣服,因此二手旧衣服简直就是当地人的刚需。一位在非洲的二手服装商人透露,他的日销售额甚至能达到 20 万元。
大量来自国外的二手衣物流入非洲,也对当地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一方面,这些衣物满足了非洲消费者的服饰需求,降低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庞大的二手衣产业链也为当地人创造了无数工作机会。
然而也有人认为,大量购买国外二手服饰,会对当地的纺织业造成较大冲击,减缓了本土纺织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两难之间,非洲各国政府希望吸引中国纺织制造企业入驻当地,以期推动本国服装业的发展。2015 年,一家中资服装公司在卢旺达创办,以培训该国服装劳动力而大受欢迎,为发展卢旺达本土制造业作出积极贡献。
从广东虎门到非洲街头,从武汉光谷到异国市场,中国校服的跨国旅程见证着全球化的微观图景。这些蓝白相间、印着中文校名的服装,在非洲小孩身上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