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运会吉祥物“大湾鸡”全网刷屏
【全运会吉祥物“大湾鸡”全网刷屏】近日,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粉色与白色玩偶装置引发路人驻足拍照,社交平台上“大湾鸡”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次。这场始于“海豚认成鸡”的网络狂欢,将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推上顶流宝座,也意外成就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这场误会始于吉祥物设计中的“神似巧合”。官方公布的吉祥物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白色款“喜洋洋”与粉色款“乐融融”头顶三色浪花,分别代表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但圆润的体型、拟人化的手脚设计,以及黄白/粉黄的配色,让网友瞬间联想到粤菜经典——白切鸡与豉油鸡。“第一眼真以为是两只小鸡!”在广州天河城逛街的市民举着手机笑道,“后来看到解释说是海豚,但越看越觉得像鸡,尤其是它们顶着‘鸡冠’(水花装饰)的样子。”这种视觉错位迅速引发二次创作:网友将吉祥物P成举着菜刀的“厨师鸡”、戴着墨镜的“社会鸡”,甚至有品牌顺势推出“王老鸡”凉茶新包装。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刘平云教授对此哭笑不得:“我们原本想突出海豚的灵动,没想到广东人对鸡的热爱让形象发生了奇妙转化。”这场乌龙背后,暗含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密码。中华白海豚作为珠江口特有物种,象征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情怀;而鸡在广东饮食文化中占据C位,从“无鸡不成宴”的俗语到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的百变做法,堪称地域文化符号。当海豚的流线型身体被赋予鸡的憨态可掬,两种文化意象的碰撞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实这是场美丽的误会。”有学者指出,“网友将海豚戏称为‘大湾鸡’,本质是用本土文化对官方设计的创造性解构。就像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被喊成‘二胡卵子’却成为城市记忆,这种接地气的传播远比严肃解读更有生命力。”数据显示,自“大湾鸡”话题爆发后,全运会相关搜索量增长300%,周边商品预售量突破10万件,其中毛绒盲盒、冰箱贴最受追捧。面对网友的狂欢,全运会组委会展现出罕见的亲和力。不仅在官方账号转发“大湾鸡”表情包,更推出“小鸡运动会”系列短视频:吉祥物们戴着拳击手套比划、踩着滑板穿梭珠江,配文“鸡(激)情开赛,等你来战!”这种“官方玩梗”的策略收获奇效,话题#全运会吉祥物好萌#引起众多关注。
“我们最初担心误解会削弱设计理念,但后来发现这恰恰是拉近与公众距离的契机。”组委会宣传部长王磊表示。设计师刘平云也坦言:“能让海豚和鸡产生关联,说明我们的设计触动了大众的情感共鸣点。这种民间智慧比任何宣传语都更有感染力。”
“大湾鸡”的走红带动了一波商业红利。王老吉推出印有吉祥物的新包装,周大福设计“金鸡送福”系列珠宝,得宝纸巾让代言人抱着“小鸡”玩偶打卡。在广州购书中心,全运会特许商品店前排起长队,25岁的白领林小姐举着刚买的盲盒说:“虽然知道是海豚,但叫它‘豉油鸡’更亲切,就像把全运会当成了自家人。”
这种消费热情背后,是大众对体育盛会的情感投射。正如网友“湾区小张”在评论区写道:“以前觉得运动会离我们很远,现在看着满街的‘小鸡’,突然觉得全运会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数据显示,全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较往届增长40%,其中不乏因“大湾鸡”萌点而关注赛事的年轻人。
从“指豚为鸡”到全民玩梗,“大湾鸡”现象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新规律: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严肃的官方叙事往往不如“意外错位”来得动人。当海豚的优雅遇上鸡的烟火气,当高冷的体育盛会碰撞市井幽默,这种反差感恰恰成为打破圈层的利器。
“这就像广东人喝早茶,既要讲究茶道的仪式感,又离不开虾饺的烟火气。”传播学专家李薇指出,“全运会通过接纳‘大湾鸡’的民间解读,完成了从‘国家工程’到‘人民节日’的转型。这种转变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会理念。”
如今,走在广州的街头,“大湾鸡”装置与木棉花相映成趣,珠江畔的吉祥物涂鸦墙成为网红打卡点。这场始于误会的狂欢,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文化认同的集体创作。当海豚与鸡的意象在湾区上空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卡通形象的走红,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如何用幽默化解隔阂、用温情凝聚共识的生动样本。正如设计师刘平云所说:“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而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播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