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地积雪20厘米 大雪大暴雪要来了
【局地积雪20厘米 大雪大暴雪要来了】11月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与寒潮黄色预警,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及川西高原等地将遭遇今冬首场大范围强降雪,部分地区积雪深度预计突破20厘米。这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不仅打乱了人们的出行计划,更让农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11月4日至7日,新疆北疆西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雪,伊犁河谷、博州山区局地积雪或达25厘米。在阿勒泰地区,牧民木拉提·别克描述:“早晨推开门,雪已经没过了牛棚门槛,我们不得不提前转移牲畜。”与此同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也发布暴雪红色预警,部分乡镇积雪已覆盖道路,学校临时停课。
东北地区同样未能幸免。预报员指出:“受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影响,11月5日至6日,长白山地区将出现特大暴雪,积雪深度可能超过2019年同期记录。”在长春市,环卫部门已启动24小时清雪预案,3000余台除雪车、融雪剂撒布机待命,确保城市主干道4小时内恢复通行。
极端天气对民生领域的影响迅速显现。在新疆S21沙漠公路,因暴雪导致能见度不足10米,300余辆货车被困,交警部门联合路政单位展开救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取消航班127架次,滞留旅客超5000人。而在沈阳桃仙机场,跑道除冰作业持续至深夜,工作人员李阳表示:“这是近十年最早的一次大规模除冰,工作量是平时的3倍。”
农牧业受损情况同样严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32万头牲畜面临饲料短缺,当地已紧急调运1.2万吨青贮玉米。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全省因雪灾倒塌温室大棚1200余座,直接经济损失超8000万元。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菜农张伟望着被压垮的蔬菜大棚叹息:“这场雪比往年早了半个月,我们连防寒膜都没来得及铺。”
面对极端天气,科技手段成为抗灾关键。新疆气象局启用“风云四号”卫星与76个地面监测站,实现降雪量实时追踪。在乌鲁木齐市,智慧交通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缓解积雪路段拥堵。而在吉林,无人机被用于勘查雪崩风险区,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
人力动员同样迅速。黑龙江省启动三级应急响应,1.2万名基层干部深入乡镇排查隐患。在齐齐哈尔市,志愿者团队为独居老人送去取暖设备,社区工作者王芳说:“我们挨家敲门确认安全,冻得手都麻了,但听到老人说‘谢谢你们’,心里特别暖。”
这场暴雪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月,湖南怀化市辰溪县曾因暴雪导致积雪23厘米,而此次北方降雪强度与范围均超过历史同期均值。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指出:“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冷空气活动更频繁且路径偏北,未来需做好应对更极端天气的准备。”
暴雪之下,普通人的守望相助令人动容。在长春市,一家面馆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热姜汤,店主刘磊说:“他们凌晨4点就开始扫雪,我们能做的太少了。”社交平台上,“暴雪互助”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网友分享避险指南、救援电话等信息。
这场暴雪,既是一场自然考验,更是一面文明镜子。它映照出科技发展的力量,也折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当除雪车的轰鸣与志愿者的脚步交织,当监控屏幕的数字与热汤的蒸汽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应对灾难的能力,更是一个社会在危机中凝聚的向心力。
正如国家减灾委专家所言:“极端天气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防灾链上的一环。”从加固房屋到储备物资,从关注预警到帮助邻里,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终将汇聚成抵御风暴的坚实壁垒。雪终会停,但这份共克时艰的记忆,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上一篇:“史上最长”春节假期来了 连休9天 传统年俗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