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买淀粉肠被拔车钥匙 校方再通报
【学生买淀粉肠被拔车钥匙 校方再通报】11月1日,山西大同市第四中学门口,一名女生购买淀粉肠时,被学校工作人员以“校外食品不安全”为由,强行拔走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女生情绪失控哭喊的视频迅速传播,引发社会热议。11月4日,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中学校发布声明:2025年11月1日12时(中午放学时段),我校一同学在购买小吃时,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南校门学生出行通道上,当时正值放学人流高峰,为避免造成拥堵,影响其他同学出行,当值副校长对其进行劝离未果,随即拔下该同学车钥匙,引发双方争执。经调查,事情发生过程中,双方均有不当行为,经批评教育,均认识到错误,达成互相谅解,并当时归还该同学车钥匙。学校承认管理存在不足,表示将加强校园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并强化师生思想认识,以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感谢社会公众的关注,并承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当学生买淀粉肠被强行拔下的车钥匙,一场关于校园管理边界的争论,在互联网的聚光灯下迅速发酵。山西大同四中的声明试图为事件画上句号,却意外地点燃了更旺的舆论之火。为何校方的“和解”通报,反而让网友的质疑声浪不降反升?有网友表示“这种人就是单纯的坏啊,真不适合在教书育人的地方上班,早点调离岗位吧!”“写着‘当时正值放学人流高峰’....要不是看到四中的孩子都出来买烤肠,我就信了。”“打着为你好的理由,做着侵权的行为,纯法盲”“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警察呢”!
校方通报声明将冲突归因于“停车堵塞通道”,却未解释为何选择“拔钥匙”这一极端手段。若真为疏导交通,为何不联系交警或采用更温和的劝离方式?网友犀利指出:“副校长不是警察,却行使了扣留财产的‘权力’。”这种越界行为,让“管理”二字变了味。
事件中,女生哭喊的不仅是钥匙被夺,更是一种被粗暴对待的无力感。校方强调“校外食品不安全”,但以剥夺财产使用权的方式强制“保护”,实则暴露了管理思维的简单化。法律学者指出,拔钥匙行为涉嫌侵犯公民财产权,而校方通报中“双方均有不当”的定性,被批评为“和稀泥”。正如网友所言:“若学生有错,可以教育;但管理者违法,岂能一句‘互相谅解’轻描淡写?”
通报称“双方达成互相谅解”,但在副校长与学生的权力落差下,这种“和解”是否真正平等?网友讽刺道:“幸好是副校长,才能‘各打五十大板’;若是保安,早被辞退谢天下了。”这种对比折射出公众对“权责对等”的深切担忧——若管理者无需为越界行为付出代价,所谓“加强管理”恐成一纸空文。
网友的愤怒,实则是对教育管理中“人本精神”缺失的集体抗议。当学校以“安全”之名行“管控”之实,当“劝离未果”便升级为“动手解决”,教育的温情何在?社会期待学校以法治为纲、以共情为纽带,而非用粗暴手段树立权威。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拔钥匙的副校长,而是能弯腰倾听的育人者。”
从事件起因来看,学生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南校门学生出行通道上,正值放学人流高峰,确实存在造成拥堵、影响其他同学出行的隐患。当值副校长出于维护校园周边秩序、保障学生顺利通行的目的进行劝离,这一初衷无疑是合理且必要的。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保障其周边交通顺畅、安全有序,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责之一。在高峰时段及时疏导交通,避免因个别车辆乱停乱放引发混乱,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
然而,副校长在劝离未果后,直接拔下学生车钥匙的行为,却将原本的“善意管理”推向了“冲突边缘”。这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尊严和感受,也违背了教育管理中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原则。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较为敏感,当自己的物品被强行夺走时,很容易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进而导致矛盾升级。视频中女生情绪失控哭喊的场景,正是这种不当处理方式所引发的直接后果。这种以“管”代“教”、缺乏人性化沟通的管理手段,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降低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和配合度。
这起事件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校园管理中,刚性制度与柔性关怀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刚性制度是维护校园秩序的基石,它明确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管理规范,为校园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仅有刚性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柔性关怀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感受到规则约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学校的关爱和尊重。学校管理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会用更加温和、人性化的方式处理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规则意识培养,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淀粉肠事件虽小,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管理中的积弊与裂痕。钥匙可以归还,但被撕裂的信任如何修补?校方的“整改承诺”若不能转化为对权力的约束与对个体的尊重,类似的争议仍会不断重演。毕竟,真正的校园安全,从来不是靠拔钥匙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