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15年内6结6离 5任前妻都成债主
【男子15年内6结6离 5任前妻都成债主】近日,“他开着奔驰送我名牌包,说要和我共建家,转头就拿着伪造的房产证骗走我妈4.5万。”2023年夏,23岁的酒店员工小卉站在房管局大厅,手中被鉴定为假证的“不动产权证书”彻底撕碎了这场持续半个月的“甜蜜爱恋”。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只是四川男子刘洋15年婚姻诈骗生涯中,第N个被收割的受害者——这个39岁的“职业新郎”,在2009至2024年间疯狂上演6结6离的戏码,将5任前妻变成债主,诈骗对象覆盖70后至00后跨三代女性,累计骗款高达209万余元。2023年4月,成都某酒店的员工小卉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住客——38岁的刘洋。他拖着高档行李箱入住,每日开着租借的奔驰豪车出入,出手阔绰得惊人:限量版奶茶、进口口红、网红餐厅打卡、周边景区游玩……在小卉眼中,刘洋成熟稳重、温柔体贴,不仅对她照顾有加,还时常畅想“婚后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相识仅半个月,刘洋便趁热打铁求婚:“我这辈子就认定你了,我们尽快领证,我已经看好一套90平的房子,就差几万首付。”这份突如其来的深情让小卉受宠若惊,而刘洋紧接着提出的请求却让她心生警惕——他声称资金暂时周转不开,希望小卉及其父母通过网贷帮忙凑齐首付。“网贷利息太高,而且我们还没正式确定关系,这样不太合适。”小卉和父母的拒绝,并未让刘洋退缩。几天后,他兴冲冲地带着一本“不动产权证书”找到小卉母女:“我已经垫付了大部分首付,房本上写了我们两个人的名字,现在就差4.5万就能完成过户,你家先帮衬一下,婚后都是我们的共同财产。”证书上清晰的房屋地址、两人的“共有产权”标注,彻底打消了小卉母亲的疑虑,她当即转账4.5万元,满心期待着女儿的幸福未来。然而,这笔钱成了这场感情的“终结符”。一周后,小卉无意间发现刘洋手机里与两名陌生女子的暧昧聊天记录,内容露骨且涉及约会安排。当她愤怒质问时,刘洋不仅毫无愧疚,反而倒打一耙指责她“小心眼”,随后便收拾东西消失无踪。直到此时,她们才意识到,所谓的“深情求婚”“共同房产”,全是刘洋精心编织的谎言。
小卉的报警,意外揭开了刘洋长达15年的诈骗黑幕。警方调查发现,这个看似“深情”的男人,竟是个游走在婚姻边缘的职业骗子。从2009年第一次结婚,到2024年最后一次离婚,15年间刘洋先后经历6段婚姻,最短的一段仅维持35天,最长的也不超过两年。更令人震惊的是,除了首任妻子未被诈骗外,其余5任前妻及其家人,都成了他敛财的目标,被骗金额从11万元到68万元不等。
案例1:70后教师张女士。2011年,刘洋伪装成“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以“内部关系低价购买学区房”为诱饵,诱骗张女士抵押名下房产,骗取80万元“购房款”。离婚时,他伪造“共同借款借条”,迫使张女士分担15万元债务。
案例2:90后个体户王女士。2016年,刘洋扮演“有潜力的创业者”,以“项目紧急周转”为由,不仅骗走30万元现金,还诱导王女士向供应商赊账30万元,自己则卷款跑路。王女士追债半年,仅要回少量款项。
案例3:00后大学生林某。2022年,刘洋化身“温柔多金的大叔”,以“创业启动资金”“给你安全感”为诱饵,骗走15万元学费和生活费。林某发现被骗后,刘洋已消失无踪。
案例4:第五任前妻李女士。2022年,李女士与刘洋通过婚恋网站相识,三个月后闪婚。婚后,刘洋以“投资项目亏损”“父亲重病手术”等理由,先后向李女士借款68万元。离婚时,他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协议,威胁若不签字就“曝光两人的私密照片”。协议中赫然写着“上述借款为女方自愿赠与,与男方无关”,被逼无奈的李女士只能签字,最终落得人财两空。
刘洋的骗局之所以能持续15年,并非手段有多高明,而是精准利用了人性弱点与制度漏洞,构建起三重致命陷阱。第一重:人设包装陷阱。刘洋深谙“颜值不够,财力来凑”的道理,每次狩猎前都会精心包装人设。他长期租借豪车、入住高档酒店,甚至伪造股权证书、银行流水,营造“成功人士”的假象。对年轻女孩,他主打“温柔多金+婚姻承诺”;对成熟女性,他则强调“稳重可靠+共同成长”。这种精准定位的人设包装,让不同需求的女性都能在他身上找到“理想伴侣”的影子,从而放下戒备。
第二重:情感操控陷阱。“快速推进关系”是刘洋骗局的核心步骤。他往往在相识半个月到三个月内便提出结婚,用“这辈子就认定你了”“错过你就没有幸福了”等话术,制造紧迫感与稀缺感。同时,他擅长讲述“悲惨过往”,比如“早年创业失败被背叛”“前妻出轨导致离婚”等,引发女性的同情心与保护欲。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闪婚+共情”的组合拳,会让受害者陷入“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有人劝阻,越觉得这段感情珍贵,最终与家人反目,孤立无援。
第三重:法律漏洞陷阱。刘洋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将诈骗行为嵌入婚姻流程,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追责。他在婚后以“家庭开支”“共同投资”等名义借款,却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挥霍;离婚前则通过威胁、诱导等方式,让女方签下“自愿赠与”“个人借款”等协议,将夫妻共同债务转化为个人债务。更关键的是,过去婚姻登记系统未完全全国联网,让他得以跨省多次结婚而不被发现;而共同债务认定需“用于家庭生活”的举证要求,也让不少受害者因举证困难,难以追回损失。
刘洋案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暴露了婚姻登记、债务认定、诈骗打击等方面的治理短板。首先是婚姻登记系统的信息壁垒。尽管目前婚姻登记已实现全国联网,但在刘洋作案的早期,跨省婚姻登记信息未能及时互通,让他得以在不同省份多次结婚离婚。其次是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困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满足“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条件,但刘洋通过现金交易、他人账户转账等方式,将借款与家庭开支彻底割裂,导致受害者举证困难。最后是婚恋诈骗的打击滞后性。
当五任前妻在派出所相遇,彼此交流遭遇后,才惊觉大家都是“扶贫基金会会员”——这个苦涩的玩笑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婚姻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成了刘洋之流敛财的工具。这起案件警示我们:在追求爱情时,需保持理性与警惕;在完善法律时,需填补制度漏洞;在构建社会信任时,需让每一份真心都不被辜负。唯有如此,才能让婚姻回归纯粹,让诈骗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