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揭网购故意发错货骗局
【央视揭网购故意发错货骗局】近日,“双11”购物节期间,北京张女士的遭遇冲上热搜。央视新闻、公安部刑侦局同步曝光:诈骗分子正通过“故意发错货—售后理赔—引导刷单”的链条,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疯狂作案,仅某平台半月内就关停1.6万家涉诈店铺。这场披着“售后服务”外衣的诈骗风暴,正将无数消费者拖入深渊。2025年10月,张女士在直播间花7元抢购一台电动搅蒜机。收货时,包装破损的机器根本无法运转。她联系商家售后,对方态度热络:“仓库失误发错货,我们补发新机,加微信实时跟进物流吧。”扫码添加客服后,张女士被拉入“商家福利群”,群内不断弹出“做任务赚佣金”的消息。“前两单充30元返35元,充50元返55元,我都拿到了。”尝到甜头的张女士在第三单投入500元后,客服突然变脸:“您操作失误导致任务失败,需再充1000元解冻账号。”为追回本金,她像赌徒般不断转账,直到累计投入5.2万元才惊觉被骗。北京警方披露,此类案件中,73%的受害者因“追损心理”陷入连环诈骗,平均每人损失达8.7万元。剧本一:货不对板+刷单返利。2025年7月,贵州李先生花89元在某平台购买儿童积木,收到的却是一包小苏打。联系客服后,对方诱导他扫描快递盒内二维码,脱离平台进入私聊界面。“做短视频点赞任务,每单返5元。”李先生完成3单后,客服称“系统故障需再充2000元修复”,他转账后被拉黑。剧本二:劣质商品+投资诈骗。湖北王女士在直播间花39元购买“蓝月亮洗衣液”,收到的是杂牌小包装。退款时,客服推荐“投资黄金任务”:“投500元返600元,投得越多返利越高。”王女士投入5万元后,客服以“账号冻结需充10万元解封”为由继续行骗。剧本三:虚假快递+屏幕共享。2025年11月,北京王女士收到短信:“您的包裹无人接收,详情拨打电话。”回拨后,对方谎称“误开通百万保障服务,每月扣费800元”,诱导她下载“全时通”软件共享屏幕。诈骗分子远程操控手机,将23万元存款转入“安全账户”后消失。
警方调查发现,诈骗分子以200-500元价格购买黑市营业执照,在平台开设“挂羊头卖狗肉”的店铺——建筑公司卖玩具、商贸公司售日用品。他们通过“错发商品”迫使消费者联系售后,再以“高额补贴”诱导脱离平台监管。
“核心就是让受害者离开官方渠道。”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中队长单丹指出,诈骗团伙在私聊中实施“三步杀”:小额返利:前3单任务100%返现,建立信任;操作失误:第4单以“备注错误”“系统故障”为由冻结资金;连环恐吓:声称“不继续充值将影响征信”“报警会被拘留”,迫使受害者借贷转账。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诈骗App内设“虚假中奖群”,上千名“托儿”伪造中奖记录,诱导受害者深陷其中。湖北汉川法院审理的二手平台诈骗案中,8名被告人通过“货不对板—诱导退款—代收货款”手法,3个月骗取122.97万元。
面对猖獗的诈骗,公安部网安局、国家反诈中心联合发布预警,提醒消费者牢记“四不原则”:不脱离平台:所有退款、理赔必须通过官方渠道操作,拒绝扫描私人二维码、添加微信;不轻信承诺:警惕“高额补贴”“做任务返利”,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下载软件:陌生链接不点击,关闭App不必要的权限;不转账汇款:遇“账号冻结”“法律追责”立即报警。
北京警方同步启动“清链行动”,半月内关停1.6万家涉诈店铺,抓获犯罪嫌疑人327名。技术层面,电商平台升级风控系统,对“新店售卖日用品”“短时间内多笔小额退款”等异常行为实时预警。
当7元商品成为诈骗入口,当售后服务沦为犯罪工具,这场骗局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人性贪婪与社会信任的危机。每一个“张女士”“李先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积蓄崩塌,一次对社会诚信的沉重打击。反诈不仅是警方的战斗,更需要每个人筑牢心理防线。记住:真正的售后不会让你“做任务赚钱”,合法的赔偿不会要求“先转账解封”。在这个“双11”,让我们擦亮双眼,别让消费的狂欢变成诈骗的盛宴。正如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提示语:“脱离平台即风险,守住钱袋需警惕。”唯有全民反诈意识觉醒,才能让每一份期待都抵达真心,让每一次交易都充满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