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迎强降雪 局地大暴雪特大暴雪
【北方迎强降雪 局地大暴雪特大暴雪】11月4日,中国气象局紧急发布寒潮预警: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向东横扫北方,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将遭遇大范围强降雪,局地出现特大暴雪。3-4日,西北部有阵雪,东南部局地出现小阵雨或雨夹雪;5-6日中东部地区将经历从小雨或雨夹雪转为雪的过程,东北部局地中到大雪;7-8日全省自西向东将迎来明显雨雪天气,其中西北部和东北部局地可能出现暴雪,而东南部则会从雨转为雨夹雪再转为雪。伴随雨雪天气的是较大的风力,3-4日中东部地区阵风达6~8级,6-7日东部地区阵风预计在6~7级之间,局部地区甚至可能达到8~9级。出行时需特别注意防范大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来看,3日夜间至4日白天,大兴安岭东部、黑河北部以及伊春地区多云伴有阵雪,其他地区则以晴朗为主。2日白天最高气温方面,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北部介于-4~-2℃之间,伊春南部、齐齐哈尔、绥化北部为0~2℃,其余区域则在2~4℃左右。此外,降水期间路面湿滑,部分路段可能存在道路结冰或积雪情况;1日白天至2日白天西部地区还将经历6~7级阵风。11月5日至9日,冷空气继续东移南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黑龙江大兴安岭等地将迎来强降雪,部分地区积雪可能突破历史极值。气象专家指出,此次寒潮源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途经河西走廊时加速,使新疆成为“冷空气过境第一站”,而东北地区因纬度更高,冷空气抵达时已“力竭”,降温幅度反而较小。极端天气下,北方城市的应对措施成为焦点。西安作为西北中心城市,10月下旬已遭遇罕见寒潮,单日降温超20℃,创1981年以来10月极值。10月23日,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外巨型LED屏突然亮出标语:“西安请记住你是西北,不是东北。”这一幽默调侃迅速引爆社交媒体。
背后却折射出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老旧小区暖气未至,市民只能靠空调、电热毯硬扛;新建小区虽达标,但能耗高企,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面对新一轮寒潮,西安市政部门提前启动应急预案:11月3日起,全市2.3万名环卫工人全员待命,配备融雪剂撒布机120台、推雪板5000余套;热力公司提前10天供暖,覆盖98%的居民小区;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暖心包”,包含电热毯、保温杯和急救药品。曲江新区82岁的张奶奶感慨:“上次冻得直哆嗦,这次政府想得周到,心里踏实多了。”
极端天气下,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在甘肃渭源,农民郭琳琳的玉米只收回一半,百合几乎全冻在地里。她蹲在田埂上,用手扒开积雪,露出冻得发黑的百合:“种了十年地,第一次遇到这么早的雪。”当地政府紧急启动农业保险理赔,为受灾农户提供每亩500元的补贴。
城市里,年轻人发明了“洋葱式穿衣法”——内穿短袖,外裹羽绒服,热了脱、冷了穿。大学生在朋友圈晒出照片:窗外北风呼啸,她裹着毛毯坐在书桌前,配文“西安的天气,比翻书还快”。上班族则翻出了压箱底的厚棉衣,每天提早半小时出门:“地铁里虽然暖和,但等车的时候冻得脸生疼,得把脸埋进围巾里。”
动物们也在努力适应。北京野生动物救助志愿者称,中秋节后接到的刺猬求助电话比往年同期增加40%,不少刺猬被发现时已冻伤、失温或冻死。“北京室外的最低温度已低于刺猬的‘安全线’,但一些刺猬可能尚在储备过冬脂肪,或还没找到合适的洞穴。”胡波解释道。
气象专家指出,此次寒潮虽看似反常,实则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率增加,西安作为内陆城市,既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直接影响,又面临“暖湿化”趋势——冬季降水增多,但“湿冷”比“干冷”更易造成体感温度骤降。数据显示,2025年10月,西安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4.2℃,为近十年同期最低纪录;而同期全球平均气温却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2℃,形成鲜明对比。
商场电子屏的标语,从调侃演变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记忆。西安人用幽默化解寒意,用智慧适应变化,更用行动呼吁:城市规划需未雨绸缪,从“被动抗寒”转向“主动适寒”。无论是提前供暖的暖流,还是志愿者送去的“暖心包”,亦或是农民手中的农业保险补贴,都诠释着“韧性城市”的内涵——在极端天气面前,城市不仅能抵御冲击,更能通过科技、政策和人文关怀,将危机转化为提升适应能力的契机。当北方城市在寒潮中展现出韧性时,我们看到了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毕竟,无论是西北还是东北,在气候变化的寒潮中,唯有韧性,才能让城市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