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3日电(记者 梁嘉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3日在“世界湾区经济论坛2025”期间,接受了中通社等媒体的访问。就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潜力和挑战,他表示,需要重视工业和应用型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资料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 新华社图片
郑永年在活动的主旨演讲环节以基础科研、应用转化及金融支撑“三头马车”归纳湾区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10项建议,包括重新定义“人才”和“科研”、科学理解“产学研”关系、重视应用科技人才、建立支持科创的金融体系,如耐心资本等。
他举例,“马斯克(Elon Musk)、奥特曼(Sam Altman)、比尔・盖茨(Bill Gates)这类人物就是关键代表。他们不是学术人才,但能把基础科研转换到应用技术。”他又以任正非为例,指5G从0到1的概念突破,或未必由华为完成,但华为恰恰能抓住这一基础成果,将其落地为成熟的实际应用技术。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郑永年认为部分观念需要纠正,“大家都希望进入清华、北大,只有考上这些学校才算人才;一般的技术学校好像就不被视为人才。”
不过,观念的纠正也并非没有现实例子,“像深圳技术大学那样,毕业后找工作很容易,而且工资还高。但是一些所谓的好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一毕业就失业,这可能也是一个过程。”
不少意见将大学无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原因,归咎于高校教研人员的考核标准,让不少人进入了“科研等于发论文”的误区,仅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郑永年强调,搞科研是以问题为导向,“我遇到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它”。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是企业却找不到有用的人才。”郑永年认为要解决这种矛盾,大学应该回应企业的需求,让企业所需要的正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