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一消费者称花91元买一根甘蔗
【上海一消费者称花91元买一根甘蔗】11月3日,上海消费者李先生(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某品牌水果店购买一根甘蔗,结账时发现总价高达91.35元。据李先生描述,这根甘蔗为云南西双版纳产绿皮甘蔗,商家按9.9元/斤计价,整根重约9斤。他表示,自己家中人口较多,以往购买甘蔗单根价格多在30元以内,此次高价购买实属意外。“这根甘蔗可以分段,单价9.9元一斤,买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碰到。”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尽管商家称绿皮甘蔗口感更软嫩,但他实际品尝后并未感受到明显差异。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有网友调侃:“这根甘蔗是镀金了吗?”也有消费者表示理解:“如果是高品质、特殊品种,价格高些也能接受。”
面对质疑,涉事商家回应称,91.35元为整根甘蔗的总价,其售价9.9元/斤的绿皮甘蔗产自云南西双版纳,因品种特殊、口感更软嫩,故价格高于普通紫皮甘蔗。商家还透露,该款甘蔗周末两天能卖出三四百斤,消费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更注重品质与体验。
“绿皮甘蔗的种植成本更高,从选种到培育都需要更精细的管理。”商家负责人解释,绿皮甘蔗对光照、温差等条件要求苛刻,且运输过程中损耗率比紫皮甘蔗高20%以上,这些因素都推高了成本。她同时承认,目前市场对高价甘蔗的接受度存在分化:“部分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付费,但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值。”
记者走访上海多家水果店发现,甘蔗价格因品种、产地、销售形式差异显著。在浦东新区一家社区水果店,紫皮甘蔗售价15元/根,青皮甘蔗20元/根,店主表示:“现在甘蔗刚上市,价格偏高,等11月中下旬大量上市后,价格会回落。”而在静安区一家高端超市,进口黑皮甘蔗售价高达38元/根,店员称其“糖分更高、口感更细腻”。
线上平台的数据更具说服力。盒马鲜生App显示,350克装的“夏日鲜甘蔗果切”售价15.9元,折合每公斤约45元,是整根甘蔗零售价的2倍。该平台负责人透露,果切产品日均销量超千份,消费者以年轻白领为主,“他们愿意为‘不用削皮、即开即吃’的便利买单”。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华南地区甘蔗田间留存率约60%-70%,农户普遍采取“分批采收、随行就市”策略。上海农科院检测数据显示,目前上市的本地甘蔗糖分含量12-13度,较往年同期低2-3度,这或与今年10月上海昼夜温差较小有关。专家指出,甘蔗的甜度取决于昼夜温差,温差每差1℃,甜度能差0.8度,因此现阶段的甘蔗口感可能未达最佳。
“91元一根甘蔗,我宁愿买10斤苹果!”在浦东新区工作的白领陈女士直言,她更看重性价比,“甘蔗又不是什么稀缺品,没必要花这么多钱。”而从事金融行业的90后消费者林先生则持不同观点:“如果甘蔗确实品质更好,比如更甜、更脆,我愿意尝试,但商家需要明确告知差异。”
京东消费研究院《2025年秋季生鲜消费趋势报告》显示,1995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最低,超过60%的人愿意为“高品质”“新体验”支付溢价,但前提是“物有所值”。相比之下,70后、80后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对价格敏感度更高。
“高价甘蔗的出现,本质是消费分层的表现。”专家分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部分消费者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品质生活”,这为高端水果市场提供了空间,“但商家需避免过度营销,否则可能透支消费者信任”。
无独有偶,近期“被大瓶美妆背刺的年轻人疯抢中样”也曾引发热议。当消费者发现,大瓶装美妆产品因囤货导致过期,而中样既能满足尝鲜需求,又能避免浪费,他们果断转向“小规格”消费。这种转变与高价甘蔗事件形成呼应:无论是美妆还是水果,消费者都在用脚投票,拒绝为“伪需求”买单。
“现在的消费者更聪明了,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量大价优’,而是关注‘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琳指出,2025年中国消费市场呈现“理性回归”趋势,消费者更愿意为“高性价比”“个性化”“体验感”付费,而非单纯为品牌或规格买单。
这种理性,在政策层面也得到呼应。2025年11月,上海发放“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通过“在线报名、摇号中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满200元减60元、满300元减90元等优惠。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引导消费者到店消费,避免盲目囤货,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回到事件本身,91元一根的甘蔗能否持续热销?答案或许取决于三个因素:品质、透明度与消费观念。
品质是核心。如果商家能确保高价甘蔗在口感、糖分、安全性等方面显著优于普通甘蔗,消费者可能愿意买单;反之,若仅为“概念炒作”,则难以持久。透明度是关键。商家需明确告知消费者高价原因,如品种稀缺性、种植成本、运输损耗等,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危机。消费观念是基础。随着理性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溢价”的容忍度将降低。商家需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避免“一刀切”定价策略。
一根91元的甘蔗,或许只是消费市场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对“溢价陷阱”的警惕。当我们在水果摊前驻足,在购物车里权衡,不妨问自己:这根甘蔗,真的“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