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大瓶美妆背刺的年轻人疯抢中样
【被大瓶美妆背刺的年轻人疯抢中样】今年双11,美妆促销的“大手笔”让消费者直呼“压力山大”。直播间里,面膜动辄100片起售,卸妆油以“斤”为单位堆成小山,主播们热情推销:“买给妈妈、婆婆、闺蜜,拼单更划算!”然而,26岁的白领杨心怡却迅速划走了页面——这些产品量大到需要三四个人分摊,而她既没有“闺蜜团”,更没有“婆婆”。“去年双11囤的500毫升洗发水,用到今年还没用完,最后都过期了。”杨心怡吐槽。过去,消费者被“买得越多越划算”的促销逻辑裹挟,却忽略了真实需求。市场调研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曾因囤货导致产品过期,其中护肤品类过期率高达45%。
大瓶美妆的“甜蜜陷阱”背后,是品牌与渠道的双重推手。某国际美妆品牌区域经理透露:“为了冲业绩,专柜会以低于最大折扣的价格团购给大客户,再通过售卖小样填补差额。”这种“以量换价”的模式,最终让消费者为“用不完”的产品买单。
与大瓶美妆的遇冷形成鲜明对比,中样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从7毫升的蜜丝婷防晒,到20毫升的伊芙珑卸妆膏,再到科兰黎“小美盒”(含三组VC精华、两颗小金珠面膜和两毫升面霜),这些容量介于正装和小样之间的产品,正以“便宜、实用、体面”的特点俘获年轻人。
“198元能买到科兰黎的‘小美盒’,而天猫旗舰店24组精华要1729元,京东12组也要840元。”杨心怡说。通过直播间、二手平台或专卖小样的淘宝老店,年轻人能用极低的成本体验大牌产品。大二学生王思远加入“羊毛群”后,发现兰蔻菁纯眼霜4个5毫升中样仅需260元,相当于正价打了两折。
29岁的北漂张清云是“中样自由”的践行者。她发现,中样不仅价格亲民,更能适配独居生活的灵活需求。“每次用完就扔,不用操心过期,还能尝试不同品牌。”她的购物车里,从40毫升的科颜氏金盏花水到10毫升的莱珀妮鱼子酱粉底液,覆盖了洗护、护肤全场景。
过去,小样市场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化妆品公司严禁私下售卖,但专柜通过“多办会员卡”“系统登记赠送”等方式变相操作。如今,品牌方开始主动拥抱中样市场。科兰黎、林清轩等品牌推出“尝鲜装”,兰蔻、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在天猫、抖音上线官方中样,既满足消费者尝新需求,又规避了正装的高试错成本。
中样市场的火爆,本质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升级。市场信息调研公司Daxue Consulting发布的《2024年中国样品经济报告》显示,1995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最低,超过60%的人愿意更换品牌。这一群体更注重“支付一定成本,获得超预期价值”,而非盲目追求“量大价优”。
对于经常出差、旅行的年轻人,中样是“轻装上阵”的必备神器。周女士表示:“短途旅行带几个中样,既不占空间,又能满足护肤需求。”这种“即用即弃”的消费模式,与当下快节奏、高流动性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
面对中样市场的爆发,品牌方与渠道商正在调整策略。一方面,国际美妆品牌通过官方中样、旅行套装等方式吸引年轻消费者;另一方面,国货品牌如儒意、韩束等凭借高性价比中样实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正品中小样销售额增长超过10%,供不应求。
“中样就像一支钩子,核心作用是吸引用户回购正装。”某国货品牌负责人张帆透露,通过中样降低消费者试错门槛,品牌能有效提升复购率。例如,李佳琦直播间推出的“中样节”,近八成链接售罄,为双11大促积累了大量潜在客户。
即时零售平台成为中样销售的重要渠道。美团闪购、京东秒送、淘宝闪购占据70%的市场份额,消费者通过“平台优惠”“品类丰富”“节省时间”等动机选择即时零售。与此同时,二手平台上的“全新拆卖”“旗舰店购物凭证”等关键词,成为年轻人淘中样的热门搜索词。
中样市场的火爆,能否从短期现象演变为长期趋势?行业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品牌能否持续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并构建正品保障体系。
目前,化妆品企业不会为小样设立单独生产线,但中样市场的增长可能推动供应链升级。未来,品牌或推出更多独立包装的中样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便携”“灵活”的需求。
中样市场的长期发展,需解决正品疑虑。品牌官方入驻即时零售平台、加强渠道管控,将成为提升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随着消费者需求分化,中样市场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例如,针对不同肤质、场景的中样组合,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当年轻人不再为“囤货”买单,当“先试后买”成为主流,中样市场的崛起,不仅是消费习惯的变迁,更是商业逻辑的重构。在这场由“大”转“小”的革命中,品牌与消费者正在共同定义一个更理性、更灵活、更注重体验的美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