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库放生猫 这哪里是“善”
【水库放生猫 这哪里是“善”】11月1日,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迎咀水库边,一场以"善行"为名的放生活动引发轩然大波。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两辆满载猫笼的货车停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数十人戴着口罩将数百只猫倾倒在陡坡上。受惊的猫咪或攀树逃生,或坠入水库,划桨板的路人紧急救起三只溺水猫,而更多猫咪的命运悬而未决。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盲目放生对生态环境的致命威胁。"猫群突然从笼子里涌出来,像潮水般冲向水库。"目击者陈明回忆,11月1日下午3时许,他在迎咀水库划桨板时,目睹了这场荒诞的"放生仪式"。视频画面中,戴着口罩的放生者举着手机拍摄,完全不顾及猫群在15米陡坡上的惨状——有的卡在荆棘丛中哀嚎,有的直接坠入3米深的水库。水库管理所工作人员李国强赶到现场时,发现岸边遗留着12个空猫笼和20公斤猫粮。"这些猫明显是人工饲养的,很多爪子都没磨平。"他指着岸边挣扎的橘猫说,"它们根本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并非首次发生。2023年8月,该水库曾发现60具猫尸和100余只病猫,经检测多数携带猫瘟病毒。当时冲入水库的病死猫尸,若非暴雨前被紧急清理,早已污染饮用水源。作为清远市备用水源地,迎咀水库承担着12万居民的应急供水任务。生态环境部门最新检测显示,虽目前水质达标,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终末宿主,其粪便含卵囊可存活1年。"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立军指出,若猫群在库区定居,每只猫每年排泄物可达28公斤,按现存200只猫估算,年排粪量超5吨。这些排泄物经雨水冲刷入库,可能引发微生物超标。水利部门巡查发现,水库中央岛屿围网已被破坏,形成直径3米的缺口。这为猫群进入核心水域提供了通道,而岛上栖息的200余只夜鹭、白胸苦恶鸟等省级保护动物,正面临被捕食的风险。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放生,涉嫌三重违法。"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此类行为可处2万至20万元罚款;《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放生非本地物种造成危害的,需承担民事赔偿;《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更明确,若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事短视频账号的运营轨迹更暴露出灰色产业链。该账号11月1日发布的视频显示,当日运输的1120只猫按体重计价:成年猫每斤8.5元,幼猫每斤5元,运费700元,总交易额达30997元。目前相关视频虽已删除,但交易记录仍可追溯。
"这本质是商业行为披着善行外衣。"动物保护志愿者张薇揭露,某些组织以"放生积德"为名,低价收购流浪猫,转手通过放生牟利,"每只猫的利润空间在3-5元,批量操作月入可达数万元"。
龙塘镇政府11月2日通报显示,虽已发动群众认领37只家猫,但仍有160余只猫去向不明。动物防疫部门在山林布设的10个监测点中,7个发现猫群活动痕迹。
"追查难度在于流动性。"派出所民警刘伟坦言,放生者选择偏僻山路,且戴口罩、使用临时车辆,监控仅捕捉到货车尾牌部分数字。更棘手的是法律界定问题——若放生猫未造成实际污染,难以刑事立案。
这种治理真空催生出恶性循环。水库周边村民反映,近半年已发现4次可疑运猫车辆,但举报后往往"人去猫空"。环保组织"清源行动"负责人指出:"每次事件都以环境消杀收场,没有对责任人的实质惩戒,等于变相鼓励违法。"
要根治此类乱象,需构建法律、技术、教育的立体防控网。法律层面,专家建议将饮用水源地放生纳入《刑法》"污染环境罪"适用范围,提高违法成本;技术层面,可在水库周边部署AI识别摄像头,自动抓拍非法放生行为;教育层面,需通过社区宣传破除"放生积德"的迷思。"真正的慈悲是对所有生命负责。"佛教协会释明心法师指出,经典强调"随缘放生",反对机械化、商业化的放生行为。他建议信众参与正规救助机构的TNR计划(捕捉-绝育-放归),既控制流浪动物数量,又避免生态破坏。站在迎咀水库的堤坝上,看着工作人员打捞起最后一个空猫笼,这场荒诞剧似乎暂告段落。但当夜幕降临,山林间此起彼伏的猫叫声,仍在叩问着每个参与者的良知:当善意成为破坏生态的帮凶,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慈悲"的边界?唯有将科学理性注入每份善心,才能避免"放生"沦为"杀生"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