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媒: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
【台媒: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2025年11月,台海局势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台湾媒体连日来密集报道大陆军事动向、经济反制措施及法律行动,直言“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从解放军常态化演训到关键原材料管制,从“台独”顽固分子惩治到两岸民间交流深化,多重信号交织下,台海局势正经历7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11月3日,台湾防务部门通报称,过去24小时内发现解放军各型战机28架次、军舰9艘次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其中,12架次战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进入台岛北部及西南空域。这种高频度、高强度的军事存在,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威慑演习”,而是被军事专家解读为“实战化预演”。回顾2025年,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呈现三大特征:其一,演训频率激增。仅2025年1月至10月,台海方向就举行了14次大规模联合演习,是2020年同期的3倍;其二,装备迭代加速。歼-35隐身战机、东风-16弹道导弹、“远箱火”远程火箭炮等新型武器悉数亮相,形成对台岛的全域覆盖能力;其三,战术创新突破。在2025年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训中,解放军首次公开模拟“无人机蜂群攻击”“两栖登陆立体作战”等科目,展现信息化战争能力。“这些演习已超越心理威慑层面。”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翁明哲指出,“当战机抵近台岛20海里、导弹发射井进入战备状态时,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大陆对台经济反制措施在2025年7月迎来关键升级。7月9日,商务部宣布将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等8家台湾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禁止向其出口稀土、永磁材料等23类关键物资。这一举措直击台湾高科技产业命脉——台湾96%的稀土依赖大陆供应,而汉翔生产的“经国号”战机发动机、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雄风”导弹,均需大陆提供的钇、钕等稀有金属。数据印证了反制效果:2025年第三季度,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同比暴跌62%,其中电子元件出口下降48%,精密机械下降53%。台积电3纳米芯片生产线更因永磁材料断供,导致良品率从92%骤降至78%,直接损失超百亿新台币。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精准的产业阉割。”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建一坦言,“当台湾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失去大陆供应链支撑时,‘经济台独’的幻想便彻底破灭。”
2024年12月,大陆出台《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明确对“台独”分子最高可判死刑。2025年,法律行动进入实操阶段:6月25日,国台办宣布对“台独”关联企业实施金融制裁,冻结其在大陆资产;7月10日,公安机关对“台湾民主基金会”“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立案侦查;10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首批“台独”通缉犯名单,包括赖清德核心幕僚沈伯洋等人。
“法律战正在重塑台海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分析,“从《反分裂国家法》到惩治‘台独’司法解释,大陆构建了‘民事-行政-刑事’的完整法律体系,使‘台独’行为从政治问题转变为法律问题。”
这种转变在岛内引发连锁反应。台湾政治大学2025年10月民调显示,认为“台独可能引发战争”的民众比例从2023年的58%升至79%,而支持“急独”的比例从12%骤降至4%。
在军事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下,两岸民间交流却呈现出超预期的热度。2025年国庆期间,通过“小三通”航线往返两岸的旅客达4.8万人次,创疫情后新高;7月举办的两岸青年峰会吸引700余名台湾青年参加,其中32%的参与者来自“绿营”执政县市。
“融合发展正在消解‘台独’的社会基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张文生指出,“当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事业发展机会,当台商在福建享受同等待遇,当两岸同胞共同庆祝台湾光复80周年时,‘台独’的谎言便不攻自破。”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前三季度,台商在大陆投资额同比增长27%,其中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比达61%;大陆累计向台胞发放居住证突破120万张,福建试点实施的“台胞医保卡”已覆盖8.3万名台湾居民。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两岸关系正经历70年来最深刻的重构。军事震慑消解“武力拒统”幻想,经济反制瓦解“经济独立”迷思,法律行动终结“法理台独”空间,民间交流则筑牢“心灵契合”根基。
“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11月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强调,“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推向深渊。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任何逆流而动的行为都注定失败。”台海的风云变幻,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缩影。当14亿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坚定步伐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福祉诉求同频共振时,两岸统一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言:“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这既是郑重宣示,更是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