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来给4只“太空小鼠”取名字
【快来给4只“太空小鼠”取名字】2025 年 11 月 3 日,新华社通过《热点追踪》栏目向全球网友发出了一封特别的 “邀请函”—— 为跟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的四只 “太空小鼠” 征集名字。这四只编号分别为 154、186、98 和 6 的小鼠,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啮齿类动物访客,不仅引发了科学界的关注,更点燃了普通民众的太空热情。“目前,4 只小鼠状态活泼,‘感觉’良好。” 新华社在报道中这样描述它们的在轨状态。随着征名活动的开启,一场全民创意盛宴正在互联网上热烈上演。
这四位特殊的 “太空旅客” 有着清晰的个人档案。根据新华社发布的官方信息,编号 154 和 186 的小鼠为雌性,而编号 98 和 6 的则为雄性。这种两雌两雄的搭配并非偶然,是科学研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这批小鼠均经过严格选拔,才获得这次宝贵的太空之旅资格。它们于 10 月 31 日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并顺利入住中国空间站,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小鼠居民。在空间站期间,它们被安置在专门设计的小鼠实验单元中,航天员已为装置补水 20 毫升,并接通了电源,确保单元内温度稳定在 26 摄氏度左右,为小鼠营造了适宜的在轨生活环境。
小鼠被选为空间科学实验的对象,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考量。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作为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能够为科学家研究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提供宝贵参考。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实验将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具有重要意义。小鼠体型小、繁殖周期短的特点,使其成为研究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生理变化、行为适应乃至生殖发育的理想模型。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为人类探索太空奠定基础。
从空间站传回的视频画面显示,这四只小鼠已经逐渐适应了太空环境。它们 **“轮流” 在实验单元内的躲避窝中休息 **,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看上去状态活泼。它们很快就找到了鼠粮的位置,并 “摇头晃脑” 地啃了起来,展现出良好的生命活力。据新华社记者记录的微镜头,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一些小鼠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在实验单元内部呈现漂浮状态。装置通电后,内部产生风场,漂浮物随之消失,单元内顿时干净整洁了很多。航天员在轨饲养小鼠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补水。所有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粪便等,都会通过风场贴在底面的粘性表面上,从而实现垃圾收集,保障实验单元内的清洁环境。
新华社发出征名邀请后,立刻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创意风暴。网友们各显神通,纷纷献上自己的创意。有网友调侃道:“鼠鼠里的标兵,就叫鼠标吧”,这一提议既幽默又贴切,将日常物品与太空元素巧妙结合,获得了大量点赞。另一组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 “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也受到广泛好评,这套名字寓意小鼠们能在太空环境中从容自如地生活,与 “游刃有余” 这一成语相呼应,尽显中华文化魅力。不少怀旧的网友则提议 “至少两只叫舒克、贝塔”,这两位经典的动画形象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将它们的名字赋予太空小鼠,无疑增添了浓厚的时代情怀,引发众多网友的回忆杀。还有网友结合航天主题,提出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 等与星空相关的名字,进一步凸显太空探索的浪漫与庄重。
此次太空小鼠实验标志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轨期间,它们计划在空间站生活 5 天左右。任务结束后,小鼠们将随神舟二十号返回地球,进入后续研究阶段。科学家们将通过观察这些小鼠在太空环境中的行为模式、生理变化等数据,积累宝贵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评估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为未来的长期太空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只小鼠在地面时,已经以 “雌雄同笼” 的方式分别装在两个实验单元中适应了几天,因此它们进入空间站后取食正常。实验单元内的躲避窝也给它们提供了安全感,因为小鼠是穴居动物,需要有这样的空间来减轻压力,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新华社发起为太空小鼠征名的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起名游戏,更是连接公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通过参与征名活动,普通民众能够更加关注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了解航天科研工作的意义。这种互动式科普让高深的航天科技变得更加亲民,激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兴趣。正如一位媒体从业者所言:“当网友们热烈讨论太空小鼠的名字时,航天事业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尖端科技,而成为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的公共话题。” 征名活动还带动了相关航天知识的传播,许多网友在讨论名字的同时,主动了解神舟飞船、空间站实验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全民航天素养。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鼠,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科学使命,更成为了连接太空与地球、科学与公众的特别使者。它们的一小步,正是中国航天科普的一大步!未来,随着更多航天实验的开展和公众参与活动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人投身到航天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中,共同见证中国航天的辉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