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舰载无人直升机性能有多强?解读来了
【舰载无人直升机性能有多强?解读来了】2025 年 11 月 3 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砺剑》栏目详细解读了近期亮相的舰载无人直升机性能特点,这款被称为 “旋翼家族后起之秀” 的装备,以其全天候无人化甲板垂直起降能力,正成为中小型舰船重要的升空平台。“它的列装,无疑为战舰又添上了一双‘探天摸海的眼睛’。” 军事专家在节目中这样评价。而这双 “眼睛” 对提升人民海军远海侦察探测等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上,一款舰载无人直升机低调亮相,却引发了军事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款直升机采用旋翼折叠设计,被固定在载车平板上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细节暴露了其专为舰载环境打造的专属身份。舰载型无人直升机一般随舰配装在舰船上,能够充分发挥全天候无人化的甲板垂直起降能力特点,是中小型舰船重要的升空平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无人装备从原来的 “会飞的侦察兵”,变为如今陆海空全域协同的智能作战体系,完成了从战场配角到智能主角的蜕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舰载无人直升机与曾在国外航展亮相的 AR-2000 型无人机高度相似,特别是机首光电转塔和机载雷达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显然是在成熟设计基础上开发的军用版本。
据《砺剑》栏目披露,此次亮相的舰载无人直升机虽未公布具体型号,但具备出色的适应能力。而此前公开的旋戈 - 500CJ 舰载无人直升机已完成自主着舰模拟试验,在实际海上试验中也完全具备了 4 到 5 级海况下的自主起降能力。这款最大起飞重量仅 2 吨的无人机性能不容小觑。在执行反舰任务时,它能携带 6 枚总重 600 公斤的鹰击 - 9 导弹;执行防空任务则可挂载 8 枚 PL-90 空空导弹。相比之下,4 吨级的直 - 9D 最多只能携带 4 枚鹰击 - 9。在反潜作战时,它能携带 2 枚鱼 - 7 反潜鱼雷,与直 - 9D 相当,但其 200 公里的控制半径和 10 小时以上的续航时间,远超直 - 9D 区区 50 公里的作战半径。这种性能参数意味着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编队侦察范围将得到显著扩展。
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列装,为中国海军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技术困境。我国现役的 60 余艘主力水面舰艇,包括 054A 型护卫舰、052C/D 型驱逐舰等,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航空设施紧凑的难题。这些战舰的直升机甲板和机库设计,都是按照俄制卡 - 28 反潜直升机的特殊规格打造的。这种量身定制如今却成了制约战斗力的枷锁。虽然后续研发的直 - 20F 性能优异,却因尺寸问题无法适配现役舰艇。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出现,为海军提供了一条经济高效的战力提升路径。现役驱护舰的机库可轻松容纳 2 架,若在甲板增设系留点,单舰可部署 3 架。采用 1 架搜潜加 2 架攻潜的编组模式,能显著提升 052C/D 和 054A 的反潜能力,甚至接近 055 大驱的水平。
中国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发展,恰逢全球海军无人化转型的浪潮。综合外媒报道,近期英国、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海军陆续披露阶段性改革试验进展,通过发展无人装备、强化有人或无人协同作战,推动舰队转型。美国海军持续推动 “幽灵霸主” 试验项目,计划在 2028 年前采购 9 艘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同时加速组建具备自主能力和蜂群作战能力的小型无人舰队,其曾在 “无人综合作战问题 - 21” 演习中,用 MQ-9B “海洋卫士” 无人机搭配巡洋舰完成反潜打击演练,无人机通过声呐浮标确认目标后引导舰炮摧毁目标。法国海军则聚焦海上无人机体系构建,计划为新型航母及其他主力舰艇配备 VSR700 舰载无人直升机。有人与无人协同作战成为各国海军的发展重点。2023 年 6 月,美国海军第 6 舰队下辖的第 66 特混舰队完成重组,成为首支 “全域特混舰队”,主要负责探索有人或无人作战力量的协同运用。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分析,舰载无人机目前已在运输补给、空中加油、预警侦察等相对固定或低对抗性的任务中展现出可靠潜力。“无人机可承担运输、空中加油等任务,也完全能够执行长时间滞空且相对安全的预警作业,远程对海对地打击更是其常规应用方向。” 邵永灵指出,“理论上,无人机还可作为有人机的‘忠诚僚机’协同作战,但仍需有人机提供指挥控制。” 然而,在高风险对抗场景中,无人机短期内仍难以取代有人机。邵永灵强调:“尤其是在空战格斗等高风险对抗场景中,无人机短期内难以取代有人机,这类复杂任务仍需依靠人工操控。” 这种观点反映了当前无人机技术的局限性,也指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尽管多国海军加速推进无人化转型,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尤其在无人平台的指挥控制、通信联络等环节,技术瓶颈尤为突出。据外媒最新披露,今年 7 月,美国海军在加利福尼亚海岸进行无人艇试航时,一艘小型无人艇因软件故障停止前行,另一艘则因人为操作失误撞上岸边船只。在另一次试航中,一艘被拖曳的无人艇突然加速导致牵引船倾覆。这些事故发生后,美国国防部无限期暂停与试航中提供控制软件的 L3 哈里斯公司合作。有分析认为,此类事故多源于软件系统突发失能,采用类似技术的国家可能面临相同的风险。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无人系统稳定运行增添额外挑战。当前该类系统在技术成熟度、作战效能稳定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多国海军的无人化转型之路仍需跨越多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