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曝光!间谍在中国搜集亲本种子
【曝光!间谍在中国搜集亲本种子】11月3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一起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非法搜集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种子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因长期向境外非法提供核心种质资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另有17名涉案人员受到行政处罚。这起案件暴露出境外势力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系统性渗透,也凸显了种质资源保护的战略紧迫性。案件核心人物朱某某原为国内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2010年起,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其在华设立的空壳公司,以“合作制种”为名向朱某某抛出橄榄枝。对方承诺以远超市场价的高额报酬收购水稻亲本种子,并暗示可提供“国际市场拓展支持”。“他们开出的价格是正常出口价的3倍。”办案人员透露,朱某某在利益驱使下,通过伪造出口申报、混装集装箱等方式,将5种未经审批的亲本稻种分批运往境外。为规避监管,他将种子伪装成普通农产品,甚至在包装箱内层添加铅箔屏蔽层以防检测。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武立权指出,亲本种子是杂交水稻的“基因密码库”,其性状稳定性直接影响后代产量和抗逆性。“一旦被境外机构获取,他们可通过反向育种技术破解我国种业核心技术,甚至培育出针对性更强的竞争品种。”案件调查中,国家安全机关发现某国领事馆人员多次组织跨国团队深入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团队由农业专家、生物技术员和地理信息员组成,以“农业技术交流”为名,在7省12个县市开展秘密调查。“他们行程异常谨慎。”办案人员描述,团队成员每日更换交通工具,从商务车转为摩托车甚至农用三轮车;调查时专挑无监控的乡间小道,在田埂旁临时停靠,用专业设备扫描土壤成分、测算作物密度。更隐蔽的是,他们通过加密软件实时传输数据,部分信息甚至通过境外卫星中转。2024年3月,群众举报揭露了这一异常活动。国家安全机关联合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展开跨省联动,在某港口截获藏有基因采样器的“科研设备”,并在朱某某公司仓库查获未出口的亲本种子127公斤。经鉴定,这些种子包含我国最新育成的抗稻瘟病、耐盐碱基因型,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种质资源。
2024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朱某某案作出判决。法庭认定,朱某某在明知境外机构身份的情况下,仍通过虚假合同、伪造检疫证明等手段非法出口种子,其行为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法院同时指出,朱某某多次向同伙强调“此事要保密,可能被判刑”,证明其主观恶意明显。
除刑事处罚外,国家安全机关对参与运输、伪造单据的17名涉案人员处以行政拘留及罚款。涉案的2家农业公司被吊销种业经营许可证,其非法所得全部追缴。
“这起案件的危害不亚于技术窃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陈温福表示,我国用半个世纪培育的种质资源库,若被境外机构系统获取,将导致我国在种业国际竞争中丧失先机,“一粒种子背后,是数亿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案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贪欲,更是国际种业市场的激烈角逐。数据显示,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美元,而我国作为最大水稻生产国,亲本种子资源长期面临觊觎。2023年,我国海关曾截获试图通过跨境电商走私的亲本玉米种子,其包装标注为“宠物饲料”。
国家安全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境外势力获取种质资源的手段日益隐蔽:或通过学术合作窃取数据,或利用商业机构渗透产业链,甚至扶植境内代理人建立非法渠道。对此,我国已构建多重防护网——法律层面:修订《种子法》,明确亲本种子出口需经农业农村部、国家安全部双重审批;技术层面:在边境口岸部署基因检测设备,可30分钟内识别种子种类;社会层面:开通12339国家安全举报专线,2024年受理涉种质资源线索同比上升47%。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种质资源是粮食安全的源头。”国家安全部新闻发言人强调,每粒种子的背后都是国家主权。此案中,群众举报成为破案关键,印证了“人民防线”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国家战略,计划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水稻种质资源库。但技术防护之外,更需要每个公民的警觉——无论是科研人员严守数据,还是农民拒绝可疑“合作”,或是普通民众发现异常及时举报,都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环节。正如办案人员所言:“敌人可能伪装成‘合作伙伴’,但国家利益绝不容许任何交易。守护种子,就是守护我们端稳饭碗的底气。”这起案件的宣判,不仅是对违法者的震慑,更是一声警钟:在种业博弈的隐形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