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起底兼职骗局黑色产业链
【央视起底兼职骗局黑色产业链】近日,兼职骗局被曝光:全国超1.3万名求职者陷入“培训贷”陷阱,背负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债务,而幕后操盘手通过虚假招聘、仲裁逃责等手段构建起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网络求职的风险,更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精准诈骗。“零基础、高薪日结、工作时间自由”——这条出现在某招聘软件上的广告,成为22岁大学生小茹噩梦的开端。2025年8月,她应聘成都万众勤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绘画兼职岗位,被要求参加8380元的职业培训,费用通过“学易付”平台分12期偿还。公司承诺培训期间派发高额订单,但实际派发的兼职单劳务费仅有几元,培训课程更是“东拼西凑的网课视频”。当小茹提出解约时,公司却以“违约”为由要求支付2000余元违约金,甚至通过催收电话施压。类似遭遇并非孤例。在社交平台组建的维权群里,40余名受害者揭露了更惊人的真相:成都市序隐文化传媒公司以“兼职配音”为名,诱导求职者签订5980元培训协议,实际工作内容却是直播平台“陪聊”;湖南邵阳的何女士在招聘APP上被“刘老师”诱导下载刷单APP,最终被骗2.46万元。据统计,仅在知名投诉平台上,“兼职培训”相关投诉就达1.39万条,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这条产业链涉及招聘公司、课程供应商、分期平台、催收机构四大环节,形成“闭环诈骗”模式:
虚假招聘:成都万众勤学、序隐文化传媒等公司通过招聘软件、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岗位,以“高薪”“自由”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这些公司注册地址多为虚假信息,如记者实地探访万众勤学公司登记地址时,发现该处并无此企业。
课程包装:云尚圈技术咨询(赣州)有限公司等供应商向招聘公司提供低质课程,每单抽取10%分成。其负责人吴总直言:“所谓业务订单都是捏造的,目的就是让求职者签协议。”
分期垫资:学易付(山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垫资”模式快速套取资金。求职者签订协议后,学易付立即将80%培训费打给招聘公司,剩余20%作为风险准备金。其开发的网络签约平台可自动生成电子协议,规避纸质合同监管。
仲裁逃责:山东泽一实业投资集团通过“互仲宝”平台推广仲裁备案服务,将债务转让给关联的山东博锐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追讨。集团主管杨某炫耀:“经我们备案的合同,仲裁委100%支持我们,法院根本不会受理投诉。”
这条产业链最狡猾之处,在于利用仲裁条款切断受害者维权路径。根据《仲裁法》,经备案的仲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不再受理相关纠纷。泽一实业集团通过与特定仲裁委“深度合作”,确保所有纠纷均由指定机构审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指出:“从虚假招聘到仲裁逃责,整个链条已涉嫌诈骗罪,而非简单的民事纠纷。”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企业明知违法仍肆无忌惮。泽一实业妙主管在内部会议中透露:“就算被监管盯上,我们也能通过债权转让、更换壳公司继续运作。”这种“打地鼠”式的逃避手段,让受害者陷入“投诉无门、起诉无路”的绝境。
这起案件暴露出三大监管漏洞:一是招聘平台对企业资质审核形同虚设;二是分期平台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三是仲裁机构与商业主体利益勾连。对此,专家提出三项建议:
强化平台责任:要求招聘软件对发布岗位的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
规范分期业务:禁止金融平台与无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设置“冷静期”允许求职者无责解约。
完善仲裁监督:建立仲裁员利益冲突回避机制,对异常高胜诉率案件启动司法审查。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接触到的受害者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或是为减轻家庭负担,或是想积累社会经验,却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坠入深渊。小茹在维权群里的留言令人心碎:“我以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没想到连努力的方向都是错的。”
这起案件警示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奋斗的勇气,更要练就辨伪的慧眼。任何“轻松赚钱”的承诺都可能是陷阱,任何“必须付费”的要求都值得警惕。正如警方提示的那样:“所有刷单都是诈骗,所有垫资都是套路,所有仲裁备案的合同都可能让你失去诉权。”
当阳光穿透兼职骗局的迷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利剑出鞘的必然,更是一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唯有构建企业自律、平台尽责、法律兜底的三维防护网,才能让年轻人的“求职梦”不再沦为不法分子的“敛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