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家电巨头官宣造车
【又一家电巨头官宣造车】2025 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夏普展台中央停放着一辆名为 LDK + 的概念车。车内没有传统的驾驶舱布局,取而代之的是可旋转座椅、投影仪和可收纳幕布,仿佛一个 “带轮子的客厅”。曾以 “液晶之父” 闻名全球的夏普公司,于 2025 年 10 月 24 日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计划在 2027 财年发售首款纯电动汽车 ——LDK+。这款概念车已在 10 月 29 日开幕的 2025 东京车展(日本移动出行展)亮相,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家电巨头,正在其传统业务萎缩的压力下,急切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夏普的跨界不是个例,在全球范围内,家电企业正集体涌入造车赛道。
夏普的造车计划早有端倪,早在 2024 年 9 月,该公司便在 “SHARP Tech-Day24” 技术展示会上推出了电动概念车型 LDK+,宣布将进军电动汽车市场,彼时还透露将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及日本初创电动车公司 FoloFly 合作开发。此次官宣明确了量产时间表,还计划通过家电卖场和住宅建造商等非传统渠道销售,试图依托自身既有线下网络打开市场。
夏普将其 LDK + 概念车定位为 “客厅的延伸”,旨在创造一种连接电动汽车与 “生活空间、人群及能源” 的舒适可持续生活方式。这款纯电动 MPV 车型基于富士康开发的电动汽车平台打造,采用了 800 伏高压平台架构,搭载容量 100 千瓦时级别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里程可达 660 公里。与最初原型车相比,新版概念车更贴近量产版本,取消了早期原型驾驶室上方的夸张隆起造型,转而采用稳健方正的厢式车身设计,并配备了侧滑门;为兼顾实用性,还舍弃了原型车上那块 65 英寸巨屏,改为在后排座顶安装投影仪和可收纳的幕布屏。
夏普跨界造车的决定,与其传统业务竞争力下滑密切相关。财务数据显示,夏普 2023 财年合并净损额达 1499.80 亿日元,2022 财年净亏损更是高达 2608 亿日元。虽然 2024 财年营收同比下滑 7%,但其营业利润、经常利润、最终利润三项指标实现了转正,却仍难掩核心业务的颓势。在电视机等传统优势领域,夏普的市场地位已大不如前,2025 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品牌出货量数据显示,三星、TCL、LG 等位居前五位,而包括夏普在内的诸多日系品牌被归入 “Others”。在中国市场,形势更加严峻,国产八大电视品牌在第三季度的合计出货量份额高达 96%,而包括夏普在内的四大外资品牌,“在第三季度的合计市占率不到 5%,长期处于市场底部”。夏普发言人承认,推出电动汽车项目正是因为传统业务萎缩带来的压力,公司希望将电动车培育为新的业绩支柱。
夏普的造车计划与富士康紧密绑定。2016 年,富士康斥资 35 亿美元收购了夏普 66% 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此后在富士康的推动下,夏普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造车计划由此产生。富士康早在 2021 年就公布了高度模块化的电动车平台,并推出 Model C、Model E 等概念车型,董事长刘扬伟曾高调宣称,目标是到 2025 年为全球 5% 的电动汽车提供代工制造。这种 “富士康模式” 对夏普而言或许是条捷径:依托富士康成熟平台,可跳过建厂周期,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发展空间受限。
夏普并非唯一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从全球视野看,智能汽车正迅速从 “交通工具” 升级为 “第三生活空间”,成为企业争夺的新赛道。在中国,小米已正式推出电动汽车,打造 “人车家全生态”;追觅科技则直接进军超豪华纯电赛道,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其他家电巨头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美的走跨界合作路线,与华为、vivo、荣耀等手机品牌,以及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车企合作,共建 “人车家” 生态;创维以自有系统为核心,深耕 “车家一体” 的场景融合;格力则凭借空调技术积累推出节电 30% 的车载热管理方案,成为新能源车企核心供应商。
但跨界造车之路充满挑战,前人的失败案例为夏普敲响了警钟。索尼就是典型案例,这家日本电子巨头在 2022 年与本田汽车合资成立了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然而据最新财报披露,该合资企业在截至 2024 年 3 月的财年中营业亏损高达 520 亿日元,且已连续两年零营收。全球吸尘器巨头戴森也曾投入重金造车,但 2019 年突然叫停项目,坦言 “商业上行不通” 而退出。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对夏普造车前景持审慎态度:“夏普家电业务持续下滑,市场表现不佳,所以富士康就想借助该品牌来造车,但很难有好的市场前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
夏普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冲津雅浩表示,将把 “投资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 作为新的增长支柱。然而,考虑到富士康造车节节败退的现实、索尼和本田合作的迟迟不能开花结果,夏普跨界造车虽然展现出了这家老牌企业转型求生的决心,但是结局恐怕依然会让人失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力和持续资金支持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跨界浪潮中脱颖而出。